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现代作家解读江南城市—…
版署副署长邬书林:少儿…
政协委员巩汉林:文化发…
曹林:微时代那些令人难…
安武林:“好书”是给谁…
宋立林:三谈“述而不作…
刘仲林:为“述而不作”…
张世林:我又为季羡林先…
安武林:慢阅读
韩美林:“没有文化”的…
最新热门    
 
刘士林:在今天,该怎么做一个读书人

时间:2012-7-6 23:17:21  来源:不详

 

    关于读书,古人有两个对联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是“人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是“勤耕种无多有少,多读书不圣也贤”。从1987年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在学校教书,读书既是自己的J常工作与生活方式,也免不了在各种场合谈读书。今天权借“书林”一方宝地,梳理一下多年的想法和感受,未必完全正确,但敝帚自珍,愿望是予人玫瑰,同时也藉以自勉。

 

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

 

    当今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爆炸”,这是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或纷纷选择“快餐式阅读”的一个重要借口。但我完全不赞成这个判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和“信息爆炸”几乎同样流行的高频词叫“泡沫”。这些“泡沫”本身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知识和新经验,不符合“信息”的基本界定,所以如果只是“泡沫”喷涌和膨胀,就不能称作是“信息爆炸”。而之所以很难判断是否存在“信息爆炸”,是因为我还固执地相信知识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如同GDΓ不能代表经济真正的增长一样,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而大量复制的意见和言论,尽管体量庞大,但却完全不同于知识本身的增长和进步。而那些在深层决定着各学科基本知识形态的东西,在我看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一旦拂去熙熙攘攘的喧哗和骚动,它们的数量很有限,要读完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这个问题并不是始于今天。以中国诗学为例,历史上每个朝代[注: 【中国】   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朝代讲时: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个皇帝的一代。 朝代    熟记口令  (1)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