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学术研究不能依赖计算机,这是我要谈的第二点体会。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学术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导致了“互联网学术”的兴起,但在互联网成为获取知识、理论和各种资料主要工具的同时,也使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客观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这是因为,一方面,计算机并没有像有些人宣称的“把世界一网打尽”。比如,2O世纪9O年代以前的很多杂志都没有上网,仅依靠计算机就不可能获得全面的学术信息。又如,由于一些概念、习惯用法上存在的名称差异,特别是一些深刻的思想常隐藏在各种形式的文本中,我们常用的关键词检索很难把它们挖掘出来。而读书,特别是专业性的阅读与积累,在这个意义上依然没有过时。举一个例子,一位学者在研究文化输出时,曾请人在国外查共有多少中国书翻译到了国外,结果在互联网上查出了大约1OO种,于是就感慨并作为输出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的论据。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在国内就出过一本近代[注: 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jindai]西方翻译中国典籍[注: 泛指古今图书。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光禄大夫 刘向 校中秘书,謁者 陈农 ,使使求遗书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 开元 中,定四部目録,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的目录书,上面记录在案的就达数百种。另一方面,就是互联网知识的随意性和不严谨问题。在虚拟空间中,匿名的知识主体更缺乏责任心,很多网上发布的东西根本就不可信。但借助计算机的“复制”技术,一个错误的东西出来,甚至是一个笔误,也马上传播到全球。即使有人发现了错误,也没有办法更改。以讹传讹、三人成虎是互联网学术的一个严重弊端,更不用说上面还有各种以哗众取宠为目的的“断章取义”、“酷评”和“戏说”。最悲哀的是,现在基本上找不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
关于互联网学术,很容易使人想到柏拉图[注: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