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或理性能力低下的人,后者会不顾一切地反扑或迅速逃亡,因为它们完全按照本能做反应,或者是由于无力思考而听从本能的冲动。但如果是一个在读书、学习中充分成长的主体,他首先考虑的是为什么会被“咬”,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反思”或“转念一想”,显示出人与动物、理性主体与感性本能、文明人与野蛮人几千年、上万年的进化差距。因为在地球上,只有人才是有意识、能反思的主体。而人的这种能力主要是读书的产物。就此而言,读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别机械、枯燥、压抑和痛苦的训练,这个过程很符合“病蚌成珠”的原理,是把被感觉、心理、情感和本能上排斥的很多东西强加在个体感性生命中,目的是使原本依靠感觉、情绪、本能生活的感性人,成为按照必然律去思考、分析、判断和行动的理性主体。像这样的一个过程不可能是愉快和轻松的。所以关于读书,江南[注: 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江南有三重涵义:一是自然地理的江南,即长江以南;二是行政地理的江南,]一带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叫“穿牛鼻儿”,把小动物般的孩童用缰绳管制起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大家都知[注: 都知是宋代宦官官名。-douzhi]道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尽管这有点残酷,却是一个人成为理性生命的必由之路。所以在汉语中,关于读书,人们最常用的是“苦读”。其中我最感动的是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他早年读书会读到“吐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学者认为他的学术成就超过了古代的“程朱陆王”。与之相比,那种为了取悦和诱惑人去读书的各种“悦读”方案,本身就是消费时代整个社会理性水平急剧退化的表现,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
在当下还有一种观点,说什么过于理性会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或情商。我个人对此不以为然。以2O世纪中国学者文化素质的消长为例,其中最好的是上个世纪初在旧式教育环境下、“三岁读经”那几代人,不管是搞自然科学[注: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的还是人文科学的,他们当年在戒尺和严厉规制下的痛苦训练,不仅没有影响相反还培育出更高级的文化生命与人文情怀。相反,当下那些以“悦读”为主题的各种花样百出的训练,真的提升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素质了吗?这是值得好好反思的。
做“真正读中国书”的读书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