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灵魂或精神的讨论已经很多,我的看法是,无需胶粘于各种理念、口号或复杂的指数排名,衡量的标准不妨简单些,一是看有多少人在认真读书,二是有多少人在认真读中国经典。
关于前者,在一次校园文化建设的演讲中,我曾提出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两不”,即“不读书”与“不思考”。我们上大学时是什么书难读、难懂就争先恐后地抢购和钻研,像“走向未来丛书”、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等。也不管能不能读懂,反正见了书就买、就读。但现在的学生有太多的活动和诱惑,忙碌得没有时间坐下来读书,更不用说潜心于独立的理性思考与学术探索。二是“两浅”,即“浅阅读”与“浅思考”。由于媒体过度发达,不管什么东西,大家都知道一点,但由于“网上得来更肤浅”,所以也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再加上新闻知识和网络学术的“断章取义”、“哗众取宠”、“以讹传讹”等问题比较突出,有时“浅阅读”的坏影响还会甚于“不读书”。而在一大堆混乱[注: 影片介绍 导演:Coline Serreau主演:凯瑟琳·弗洛 Catherine FrotVincent Lindon类型:剧情 / 犯罪 / 喜剧更多中文片名:骚乱片长:109 min国家/地区-]的、错误的知识基础上,根本不可能指望有什么理性的思考和创新。
关于后者,更需从长计议。在西方文化日益成为主流和霸权的当下,有识之士备感中国文化传承的严峻性。近年来,人们常为我国国民阅读率低而焦虑,但比这更严重的是,我们敢不敢追问一下其中又有多少人在读中国典籍?在给学生开“中国文化”课时,我第一节课都会提出同一个问题:“有没有谁通读过《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但悲哀的是,这么多年过去,至今没有碰到一个学生站出来。经济全球化固然为个体提供了多元的专业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无可非议,但如果一个中国人连《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都没有读过,那是不是有些遗憾?推其主要原因,我想主要是在文化观念、审美心理上的普遍“西化”,人们很难在唐诗宋词中找到令人激动、愉快的东西了。正如马克思[注: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