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读史随笔:历史的魅力是…
10月22日 英国历史学家…
高希希:历史题材拍上瘾…
高希希:历史题材拍上瘾…
高希希:历史题材拍上瘾…
历史上的官员被自杀(图…
创建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10月11日 淞沪战线中日…
滕王阁等中国十大历史文…
雅俗共赏的一部优秀历史…
最新热门    
 
“历史细节”当然要“问”——兼再请教李希凡先生

时间:2012-10-24 12:16:11  来源:不详
究竟为何,其中除了当事人的陈述,还有需要‘揭秘’的秘密吗?”这让我这个读者领会的意思是,这场运动的“缘起”有当事人李希凡等人的回忆足够了,不需再说什么了。可是,他在后面又说:“与其发问一个历史细节,不如看清整个画面,了解真正的‘缘起’。”那就是说,在他的文章之前,不管当事人如何回忆,关于这场运动还有“整个画面”“看不清”的地方,“真正的‘缘起’”还需要“了解”。这样的自相矛盾的文字,不免让人如坠云雾。

 

    第二,作者说:“从微观说,1954年红学运动的缘起,今天也和历史上已经调查处理过此事的结论一样,断定任何一方言辞不实——时间到了当下,重返历史现场,也无须伤害其中任何一方。”

 

    首先,作者这段话与前面的一段又有矛盾:前面说“李希凡于今年四月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予以答辩,初步澄清了问题”,看来作者是相信李希凡的“答辩”了,可是这里又说“即认为发信人李希凡撒谎或接受者杨志一(《文艺报》负责通讯的工作人员)蓄意撒谎,在技术细节上都无法推定、都欠妥帖”,那就是李希凡的答辩也属于在“技术细节无法推定”之列,既然如此,那作者又凭什么说李希凡“初步澄清了问题”呢?

 

    其次,这段话与学术理念相差甚远。1.读王学典的文章,如果不带偏见的话,丝毫也看不出他的文章对关于这场运动的两个问题的探讨,是指责李希凡“蓄意撒谎”,而是从学术讨论上来论证一个事实的有无。2.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历史这门学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历史这门学科的要义是,搞清楚历史事实,然后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原整个历史事件[注: 事件一般是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已经发生的产生相当影响的事情。它的发生是受多重因素激发而产生的。可能来源于于政治领域,或者军事领域。]。而历史学者在搞清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所用的手法都是在“技术细节”上下工夫,而“推定”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这种手法,历史学科有专门一个词:“考据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