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读史随笔:历史的魅力是…
10月22日 英国历史学家…
高希希:历史题材拍上瘾…
高希希:历史题材拍上瘾…
高希希:历史题材拍上瘾…
历史上的官员被自杀(图…
创建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10月11日 淞沪战线中日…
滕王阁等中国十大历史文…
雅俗共赏的一部优秀历史…
最新热门    
 
“历史细节”当然要“问”——兼再请教李希凡先生

时间:2012-10-24 12:16:11  来源:不详
    首先,通读孙伟科文章,他的所谓“再述评”,显然是试图探讨这场运动“背后所包含的历史必然性”。王学典的“缘起”,是从一个微观上来考证一个历史事实,不是孙伟科那种“再述评”大而化之的从“看清整个画面,了解真正的‘缘起’”的“缘起”,此“缘起”非彼“缘起”也。我想,如果孙伟科不是没有读懂王学典文章的话,就是在有意的“顾左右而言他”。

 

    其次,考证一个历史事实如何会把“那场思想文化运动闹剧化”?作者却只有断语没有事实。至于说王学典“进而否定其背后所包含的历史必然性”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王学典在第一篇文章结尾说:

 

    弹指一挥间,那场轰轰烈烈的“红楼梦研究”已经被时代的列车抛在了半个世纪前。需要指出的是,李希凡、蓝翎[注: 蓝翎,原名杨建中。山东单县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人民日报》文艺编辑部编辑、]二位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只是不自觉地充当了一场影响[注: 影响(之一)yǐngxiǎng【work in concert with;support by coordinated action】∶呼应;策应内外影响,同恶相成。]深远的学术批判的工具而已。从当时的情势看,批判胡适已箭在弦上,即使《文史哲》不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胡适批判也一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展开,甚至,一定会有其他“小人物”来担任李、蓝二先生的角色。他们就这样被时代所选择,成为弄潮儿。

 

    寥寥的几句话,难道不是对这场运动“背后所包含的历史必然性”的概括叙述吗?王学典文章的本意就是从思想史学术史的角度来讨论这场运动的“缘起”,通篇文章的着眼点就是告诉读者,毛泽东是以一封不存在的信为切入点来来展开一连串大批判运动的,有没有这封信并不妨碍毛泽东发动这场运动。这一点,李希凡看出来了,他说,他驳王学典的目的是“希望能让更多读者从中全方位地了解毛泽东主席所发动和领导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真情实[注: 情实 拼音: 解释: 1.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