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学者:中国富豪和社会的…
由西学说到国学:中世纪…
《永乐大典》残本两岸重…
评:中国节被冷落洋节受…
王蒙:中国的泛道德论既…
武汉最老中学文华中学:…
陈谷嘉:中国路径中的君…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国…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
方朝晖:中国文化中的治…
最新热门    
 
郭沂:中华价值 世界意义

时间:2012-11-28 12:01:26  来源:不详
初始的样子、本来的样子、本然。老子之所以用“赤子”、“朴”、“素”等来形容“自然”,那是因为“赤子”乃人之初,“朴”为未加工成器的木材,“素”为尚未染色的白布。

    老子主张,世间万物,包括人、地、天、道,都应“法自然”,即依其本性而存在。就人的精神状态而言,要保持虚静质朴。如《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视素保朴。”就社会道德而言,要弃绝人为、谋虑等背离道、背离自然的因素,这样人民才能复归孝慈等传统道德:“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就政治而言,要无为而治:“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如此,“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由此可见,不管君主,还是百姓,皆一如其本来的样子,这便是老子的政治理想。

    后来,庄子在老子“自然”的基础上,特别突出精神的“自然”状态。这是一种比西方的个体自由更加根本的自由形式,即超绝的精神自由、生命自由。庄子有时称之为“无待”,有时称之为“彷徨”和“逍遥”,而更多的时候称之为“游”,这也是《庄子》首篇被命名为“逍遥游”的缘由之所在。

    总之,作为一种价值观,自然表现为精神上的虚静、自由,道德上的纯真、纯朴,政治上的无为而治。

    三、仁义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早在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注: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已经归结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但如若从中再加提炼的话,非仁义二字莫属。

    孔孟都将“仁”解释为“爱人”。所谓“爱人”,即是对生命的热爱、珍惜与尊重。无疑,这是一种内心体验,所以孟子又说:“仁,人心也”(《告子上》)。儒家强调爱有差等、推己及人。具体地说,仁包括三个由内及外的层面。一是对自我生命的珍惜与尊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注: 卫灵公,即姬元,为春秋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他为卫襄公儿子,承袭卫襄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534年-前493年(在位42年)。]》)生命的本质不在于躯体,而在于生命的精神价值。二是对父母兄弟的热爱,“孝弟也者,其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