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本华:“语文”一词从…
潘春华:花的雅称寓意
最标准的中国闺秀凌叔华…
魏有华:聊聊“八卦”
方光华:记住西北联大
潘春华:妙趣横生药铺联
马原对话余华: 临死时…
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因淫…
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因淫…
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因淫…
最新热门    
 
汪宏华:《孟子》应是排在《论语》之前

时间:2012-12-6 12:19:00  来源:不详
显然不能对应实词物,对应悟性之悟则刚刚好。格悟意即指感通悟性,打开悟性,练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性思维能力。之后再获得认识事物外貌的感性思维能力——致知。从内质到外表,从顿悟到渐知,从理性到感性,是古人对思维过程的一般认识,也是他们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注意,古人通常是不将耳目等感官的初步认识——视听——列入感性思维的,这只是思维前期的收集信息的工作,无论理性思维还是感性思维都需要以这些信息为基础。真正的感性思维是指对事物表象的分析与判断,欲求与预测,解构与重构等。这种思维产生在理性思维之后,直接指导人的言行,即从悟到知,从知到行。

 

  很明显,这种思维观与现代哲学大相径庭,孰是孰非,这里暂不讨论。

 

  2、明德之德是指道德、德性,是指面对或管理人财物的心理素质,包括诚意、正心。诚意是诚挚意念,排除内在的以自我为圆心的私意,正心是端正心思,克制因外在诱惑产生的贪心。二者也是先内后外的顺序,而且主要是针对人的欲念,与格悟致知所对应人的思维相反。

 

  明(才)是隐性的,德是显性的,先隐后显。另外,致知与正心还是互为因果、对应的关系,当对事物的外表有了完整的认识之后,自然就不会被它的声色引诱,不会财迷心窍了。格悟与诚意也是如此,当对事物的本质有了透彻的认识之后,内心自然就不会自我膨胀,不会利令智昏了。

 

  质言之,明德就相当于才德,是并列词,不是偏正词,而且才在德之前。与《周易》之自强不息(乾)、厚德载物(坤)的顺序一致。《大学》并非是我们此前认识的单方面强调德行[注: 师言:“德是下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