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本华:“语文”一词从…
潘春华:花的雅称寓意
最标准的中国闺秀凌叔华…
魏有华:聊聊“八卦”
方光华:记住西北联大
潘春华:妙趣横生药铺联
马原对话余华: 临死时…
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因淫…
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因淫…
北魏皇太后胡充华:因淫…
最新热门    
 
汪宏华:《孟子》应是排在《论语》之前

时间:2012-12-6 12:19:00  来源:不详
  为什么要这样理解“至”与“止”呢?因为接下来,说的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假如是要求达到无限之善后才止,就无所谓止了,变成了无止境的追求了。唯有常怀知足之心,常怀切实可行之理想,人才可能定、静、安、虑,才可能有所得。目标决定心态,心态决定成功。

 

二、《大学》的表述顺序:正→反→反→反→正→正

 

  第一句话是“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意,这三个“在”说的是道的三个方面,并非是三重境界。此即后人所谓“三纲”。

 

  接着说如何反求“止于至善”,如“知止而后有定……”,止→定→静→安→虑→得。这里实际是在讲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的道理,在修道之前必须先确定正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摆正心态,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取得实质性的收获与进益,直到至善。

 

  再说如何反求新民。表面看,似乎并没有说这一项,直接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实际上明明德之中的天下、国这两项就是亲民。当明德从个体、家族影响、传播到邦国与天下的层次之后,就已是亲民了。亲民的顺序也是要从大到小,从予到立反向表述的。

 

  最后说如何反求明德,从予到立共有五步,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