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学者:少林寺为何要上市…
专家学者探讨中国文化“…
学者的素质
科学界缅怀钱老:中国系…
学者:张娜拉圈钱属常态…
中美学者发现最古老恐爪…
学者研究显示:当年美英…
学者:无创新、不懂营销…
著名神学家谈宗教伦理:…
克雷格·梅洛:中国大陆…
最新热门    
 
学者:中国舞蹈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时间:2009-12-17 11:48:17  来源:光明日报
青海一带)、南诏(云南)等少数民族频繁交流,融汇了中原和异域舞蹈的优势。王室设规模宏大的专业舞队,凭借宫廷优越条件汇集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予以提高、发展,涌现出众多优秀舞目和技艺高超的专业舞人。此高峰的出现,体现了文化大交融促进大发展的规律。其交融是多层次的:中与西,中原与边疆,民间与宫廷,宗教与世俗以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大发展则体现了强大的主体性和高超的技艺性,发扬了中华舞蹈文化之精华,对其他国家亦有所影响。有关唐代舞蹈的图文记载、壁画、雕塑、出土文物等比较丰富,全唐诗中描述乐舞的达二百余首,其中可查证的舞目百余个,可见辉煌唐舞之一斑。

  流向民间异峰突起——宋以后之舞风变异:与唐代相比,宋代宫廷乐舞的规模和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但民间歌舞却异军突起,非常活跃。颇有代表性的《队舞》,继承了唐代表演性舞蹈的基因,流传到民间与宗教、祭祀、农闲娱乐相结合,成为民俗、民风的组成部分而不断传衍。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城镇出现了“勾栏”、“瓦子”,为民间艺术剧场化、民间艺人职业化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民间舞蹈向表演艺术的演进。

  元代杂剧的崛起,使舞蹈有些相形见绌,但仍有《十六天魔舞》等颇负盛名。明代的宫廷礼乐、宴舞主要行仪仗、排场之功能,属“四夷乐”的兄弟民族舞蹈和百戏、歌舞亦时有进宫表演。清代的宫廷乐舞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他们的《队舞》既留有祖先狩猎的遗迹,又以弯躬骑射的雄姿颂扬清王朝之强盛和历史功德。

  自宋代以后,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呈衰落趋势——融入综合了唱、念、作、舞(武)的戏曲艺术,成为其重要的构成因素。“戏曲舞蹈”继承了乐舞的优秀传统,融汇了民间舞蹈、杂技、武术之精华,经过历代杰出艺人的雕琢、创造,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程式和独特的训练、表演体系,也是中国舞蹈十分珍贵的遗产。

  与纵向梳理向对应,还可依功能缕析:

  雅乐舞蹈:遵循着儒家思想,追求伦理观念与审美意向相统一的“尽善尽美”,形成了中国舞蹈重教化的传统。但当其从摈弃“纵情声色”走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的另一极端,便逐渐远离人间饮食男女和现实生活而失去生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雅乐几经起落却始终占据“正统”地位。

  伎乐舞蹈:它与雅乐构成古代乐舞的“双翼”。凡不属于雅乐体系而由专业舞人表演的观赏性舞蹈,如:秦汉的“角抵、百戏”、“杂舞散伎”;隋唐的九、十部伎,坐、立部伎,以及宋代的队舞等等,都可纳入“伎乐舞蹈”。它是舞蹈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往往体现出一个时代的舞艺水平、舞风特征。今天常见的长绸舞、水袖舞、刀、枪、棒、棍、盾牌舞等,均可从汉唐伎乐舞蹈中找到渊源。但由于表演此类舞蹈的伎工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它们只能是“非主流地位”的“主流舞蹈”。

  宗教舞蹈:其渊源是原始祭祀舞蹈,在社会演进中逐渐衰微,却随着道教的出现、佛教的传入,融入道、佛的法事活动而有所发展。今天民间流行的“走会”、“花会”等庙会活动,即源于佛教的“行像”仪式——把佛像安置在装饰性的花车上,众人随其巡行瞻仰、膜拜,此间伴有舞蹈、杂戏的演出。事实上,佛教为了有利于传播,汲取了各个民族的舞蹈,如今藏族寺庙中的“羌姆”,蒙族寺庙中的“查玛”等,也都是佛教本土化传播的产物。自南北朝起,随着佛教由西向东的传播路线——沿丝绸之路的西端直至中原,在大量的石窟寺里留有精美的乐舞石雕与壁画。如:驰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榆林窟;规模宏大的新疆古龟兹石窟群中的克孜尔石窟,以及中原的大同云岗、洛阳龙门……潴留着历代乐舞的形象引人注目,它们虽是宗教舞蹈的遗存,却反映了人间的美好愿望。

  民俗舞蹈:原始祭祀在社会演进中融入人民的生活习俗,与生产劳作、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膜拜……相伴,逐渐衍生为民俗舞蹈。它在人类成长历程中风雨相伴,数量繁多,形态多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正史中记述的舞蹈大都以王朝统治者的取向为准,文人墨客的评述又偏于个人爱好,致使民俗舞蹈难登大雅之堂。

  舞蹈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并非与“改朝换代”绝对对应。且文献记载中的舞史大都“以事述人”(舞),较少“以人传舞”,对专业舞人在舞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有所淹没。更因自奴隶社会继巫而起的“女乐”及至历代佼佼舞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地位卑微,千百年来留下芳名者寥若辰星。即使如:战国时期“体肢柔软似可收怀入袖”的旋娟、提嫫;春秋吴越“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的西施;汉代善作“翘手折腰之舞”的戚夫人、“身轻若燕,可作掌上舞”的赵飞燕;以及唐代以《霓裳羽衣舞》著称的杨贵妃……受其君王宠爱而得以扬名,亦难逃悲剧命运。其红极一时的舞蹈也悄然然逝去!当我们从白居易的“飘然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