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六爻预测学理论上经验和…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采風曲目》零拾
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质…
上博竹简(三)注释补正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
上博簡《仲弓》「害近 …
最新热门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时间:2009-8-8 16:57:59  来源:不详
作申说。第一章为第1简下半段,其下半段似乎另有来源。同时,我们将其作为满写简处理,主要的依据是其下半段的语言具有很高的理论概括意义,其所突出的“志”、“情”、“文”等要素与第8简以后的各简论诗非常吻合。

中篇第一章以礼说诗。第10简“盖曰动而偕贤于其初者”,各家解释不同,但我们认为均不得其旨。所谓“初”即指“礼”而言。《孔子家语·问礼》中记孔子语:“夫礼,初也。始于饮食。”所谓“饮食男女”,人伦之始,亦为制礼之本,故《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又《礼记·礼器》云:“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礼也者,反其所自生。”这组简的后半部分则是对第10简的解说。

第二章以“德智”说诗,与简帛《五行》相类。于此我们不详细展开,兹举一例。我们看到第11、16简对第10简的评语作了改动,如评《关雎》:“《关雎》之攺,其思益也。”有学者指出这与帛书《五行》第338-342行有相通之处,但同时也应看到二者的差异。第10简说“以色喻于礼”,强调的是“攺”,攺者,和也,礼之用,和为贵。而第11简强调的则是“益”,益者,进也,说的是人内在修养的提高。由外在的“礼”,人与人之间的“和”到内在的“德”,个体的“益”,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章从内容上来说是以“礼”说诗,讨论的诗至少有《葛覃》、《生民》、《甘棠》、《木瓜》、《杕杜》,“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所论何诗,有“《北门》”说,“《柏舟》”说,资料阙如,姑置之不论。从句式上来说,作者均使用了“吾以……得……”与“民性固然”的句式。从第19简来看,则这组诗也有详细的解说。

第四组简是对三、四两组的总结。从简制上看,第18简后有一墨钉▌,标明一卷的结束。从语言上看,第12、13简的反问句式只能出现在11、16简之后,语气不容置疑,带有总结性质。第18简就内容判断,也应是对第四组论诗的总结。从思想上看,12、13简与《五行》相通已如前所述,于此不赘。第18简说“因木瓜之报愉其怨者”与第20、19两简论《木瓜》绝然不同,第20、19是从“礼赠”的角度论《木瓜》,突出的是“礼”;而第18简则突出的是“以德报怨”,突出的是“仁德”。《论语·宪问》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子是不大赞成“以德报怨”的。而到了《礼记·表记》则变成了“子曰:以德报怨,宽身之仁也。”何以解释这种矛盾?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德报怨,宽身之仁也”是一种仁德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五行》亦有相通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18简与第12、13简在内在思想方面是一致的,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对三、四两组论诗进行总结,也是可行的。

下篇第一章主旨讲述“诗其犹旁门”。就内容推断,这两简当为这组诗论的总结,引孔子话以提高论述的权威性。

第二章主旨讲述“诗也,文王受命矣。”也是以引孔子话而作结。据5、6、7三简推测,此章所论之诗,不出《颂》与《大雅》,与今本《诗经》合。

第三章主旨讲述《风》、《小雅》、《大雅》、《颂》四类诗的风格特征。也是引孔子话作结,但简残不得其详。

或许留白简分属两篇,因为第5简有一墨钉▌,而墨钉▌在《诗论》中具有分篇意义。但简文残缺太甚,无法展开,只能存疑。

 

《诗论》简属于先秦佚籍,其原籍内容一定十分丰富,且篇帙也可能浩繁,远甚于今天的所见存简。但由于残缺严重,不仅使我们不能更深入的了解先秦《诗》学的兴旺发达程度,且给我们的编连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依据形制、语言、思想等特征,尚可窥见一二。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排序也会日趋合理。



[1] 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先秦时,与诗并列的“文”尚未出现,文指文献,或为文德之辞,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孔子语:“《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 陈,非文辞不为功。辞慎哉!”《诗论》说“邦风”也说“其言文”。所以我们认为,简1的“文亡隐言”为“言亡隐文”之笔误。

[3] “旁门”见于《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郑玄注云:“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贾公彦疏:“旁谓四方。”是以“旁门”即四方之门,对应十二子,以察时变。则《诗》犹旁门,是说《诗》乐与天地同节,非谓借《诗》以周知四方之事。

[4] 对照简文,“《可斯》爵之矣”后似有一墨痕,“宾赠是也”后也有一墨痕。如此则“宾赠”当为一诗篇名。

[5] 朱渊清、廖名春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6] 彭浩《〈诗论〉留白简与古书抄写格式》[C],廖名春编《新出楚简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年。

[7] 姜广辉《关于古〈诗序〉的编连、释读与定位诸问题研究》[J],《中国哲学》第24辑。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