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简析杜甫叙事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
 |
时间:2010-12-13 12:24:46 来源:不详
|
|
|
以上各例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仍是由人到人的关系,只是人称和指称范围有变化,例(1)的“道旁过者”、例(2)的“少陵野老”、例(3)的“独归客”、例(4)的“客”、例(5)的“老翁”等语词的能指都是第三人称,是泛指,而其所指均应是“作者自谓”,是第一人称,是特指。相对而言,其所指的第一人称、特指比较敏感,潜在的危险性更大,而换用能指的第三人称、泛指有利于淡化矛盾,回避危险,对意义的表达也不会产生影响。 2能指:客观事物或他人,所指:特定的人。女口: (6)杨花雪落在白孩,青乌飞去街红巾。 《丽人行》 (7)后来鞍马何遥巡,当杆下马入娜菌。 《丽人行》 (8)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哀江头》 (9)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 (10)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例(6)“杨花”和“白蕉”的能指为两种植物,所指分别为杨国忠和耽国夫人;例(7)“后来鞍马”的能指为配有马鞍的马,所指为杨国忠;例(8)“明眸皓齿”能指为人身体的两部分,所指为杨贵妃;例(9)..了卜射”,(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子仪时已进中书令,而仍称其旧官,盖功著于仆射,而御士卒宽,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也。‑Ulces2s,此说一经产生,其后诸家注释均依此说。但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了卜射”的能指为一种官职名,所指为郭子仪,能指用“仆射”而不用“中书令”是全诗用语特点的必然结果。《新安吏》一诗的写作内容是比较敏感的,因此对一些较敏感的人与物,如“客行新安道”的“客”和“新安”,诗人都采用能指与所指之间差异较大的词语,对郭子仪这样一个安史之乱时期的敏感人物,诗人称其旧官,主要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而不是“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例(10)“武皇”的能指为汉武帝,所指为唐玄宗,武帝喜开边,唐玄宗亦好开边,当时不便直斥,故比之武帝。 (二)地名。能指:旧称或泛称*所指:今地、特称。如: (11)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新安吏》) (12)中男绝短刁、,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nbs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