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简析杜甫叙事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
 |
时间:2010-12-13 12:24:46 来源:不详
|
|
|
; (55)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丽人行》) 例(51)是一个弱比,将人喻成“犬与鸡”,写出了征人的地位之低与命运之悲惨。例(52)以“豺狼”喻安禄山,以“龙”喻唐玄宗,写出了诗人对安禄山之憎恶,对唐玄宗的尊重。例(53)以“星散”喻兵败后的士卒数量少而又无组织的散乱状态。例(54)以“困泥途”喻“青拎宵子”仕途之坎坷,以“若雷电”喻“白马将军”之势焰惊人。例(55)以“不动尘”形容驰马轻快,亦喻骑术高超,但如此之高超骑术不是为国安邦,而是“送八珍”,实乃一大讽刺。 (三)夸张。如: (56)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57)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在!《白马》 (58)禽兽已毙十七八,杂声落日回苍官。 《冬狩行》 (59)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 (60)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悲陈陶》 例(56)通过“眼枯见骨”的夸张,写出了征人与送行者的悲痛心情,也衬托出“天地”(朝廷)之“无情”。例(57)通过“泪如镶”的夸张,写出悲之深,衬托出“丧乱死多门”之惨。例(58)以“落日回苍弯”的夸张衬托杀声之大。例(59)以“哭声干云霄”的夸张,一方面写出哭声之大而众,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征人有去无回的命运,有力地鞭糙了统治者穷兵默武的开边政策。例(60)以“血作水”的夸张写出了在陈陶一役中牺牲人数之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杜甫以新乐府诗为代表的叙事诗所用修辞格多是针对“人事”而发,而且是“人事”中不公平、不正常或极其惨烈的一面。用修辞形式一方面避免了苍白而又可能存在潜在危险的表述,另一方面又得到了一种极强的“渲染”效果,通过这种“渲染”对所述内容进行强调,给读者以震撼,增强批判力量。 总之,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巧妙地利用语言的一些潜在作用,如对较敏感的事物进行表述时采用能指与所指差异较大的词语、大量运用非陈述句式以及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辞格等方式,给予当时社会以有力的批判,显示出极强的文化批判功能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