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简析杜甫叙事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
 |
时间:2010-12-13 12:24:46 来源:不详
|
|
|
(27)四部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无家别》) (28)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大麦行》) (29)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哀江头》) (30)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翼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丽人行》 以上诸例均自问自答。“问”,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答”,强调答案,显示出主体的参与,使所述更可信、更有力度。一问一答,使读者在思考中接受诗人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从而强化批判效果。 3.反问句。如: (31)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32)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33)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垂老别》 (34)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 (《负薪行》) (35)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最能行》) 以上诸例均属无疑而问,使用问句形式的目的在于加强语言的力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从而不自觉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隐藏在这肯定的判断后面更深层的东西。 (二)感叹句 感叹句是情感达到高峰时所采用的一种句式,是慷慨激昂、激情万分的爆发和喷涌。诗人面对家国之大不幸,情何以堪!如此之激情会深深地感染读者,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读者自觉地接受诗人的观点。如: (36)鸣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 (《折槛行》) (37)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鸣呼,得不哀痛尘再蒙!(《冬狩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