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文革时期的所见所闻(一…
假如五四时期的北京需要…
六爻定应期的方法
隋唐时期的风水名流
宋元时期的风水名流
中国各个时期的学历证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
努尔哈赤时期萨满堂子文…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新学期的自我介绍
最新热门    
 
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时间:2009-9-8 17:38:28  来源:不详
安的《中国民间信仰》68,张紫晨的《中国巫术》[69],萧放的《〈荆楚岁时记〉研究》[70],蒋明智、叶春生的《悦城龙母文化》[71],向松柏的《中国水崇拜》[72],詹鄞鑫的《神灵与祭祀》[73],高有朋的《中国庙会文化》[74],吉国秀的《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75]。巫瑞书从上个世纪中期至本世纪初数年之间出版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著作数部,其研究将民俗文化与楚文化或湖湘文化的研究相结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研究特色。万建中、萧放、吉国秀等的研究著作都是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严格遵循了现代学术规范,体现着新一辈学人的治学风格。

    新时期以来,民俗学界的研究成果颇受一些出版社的青睐,1995年,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刘魁立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化丛书,出版了《中国神话》[76]、《中国民歌》[77]、《中国四大传说》[78]等十几部民间文学方面的研究著作;200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先后推出“中国民间口头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与“人参娃”等中国民俗系列丛书,出版了《文物民俗学》[79]、《生态民俗学》[80]、《社会民俗学》[81],及《金瓶梅与民俗文化》[82]、《二拍与民俗文化》[83]、《三言与民俗文化》[84]、《水浒传与民俗文化》[85]、《佛门俗影:<西游记>与民俗文化》[86]、《红楼梦与民俗文化》[87]等近二十多部民俗文化研究著作。

     这一时期一些西方民俗学研究著作也被相继翻译到中国,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88]、《中国民间故事类型》[89]、《到民间去》[90]、《世界民俗学》[91]、《美国民俗学》[92]《千面英雄》[93]、《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94]、《故事的歌手》[95],等等。其中,《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具有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工具书的性质,两部著作的翻译为今后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故事的歌手》两书则是国际民俗学界在口头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总之,新时期以来民俗学界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旨在通过例举新时期以来民俗学界的研究成果以回应学界对民俗学界的批评,不在于做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方面的文章,故在说明新时期的民俗学研究成果时,为行文方便,以例举民俗学方面的研究著作为主,较少涉及这一时期发表的民俗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同时,即使是民俗学方面的研究著作也仅例举了其中的一部分,由于本人学术视野的有限,一些重要成果也许未被列举在内。至于大量已经完成但尚未出版的著作(包括民俗学专业的一些优秀博士论文)更未在笔者的例举之列。

     新时期以来,许多民俗学组织建立起来,民俗学研究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相继成立,协会印刷内部通讯、编辑每年的学科年鉴、召集全国性的学界会议。各省也成立了民间文艺家协会或民俗学会,每年召开年会,与会代表提交论文,并就本地区与民俗文化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民俗学界还多次举办民俗学讲习班、研讨班,召开民俗学方面的专题讨论会(包括国际性会议),组织民俗学研究成果评奖活动。总之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已逐渐建立起了各类研究组织,及开展起了各种研究活动。在这里值得特别提起的是2002年9月一批中青年民俗学者创立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2年9月,吕微、陈泳超、陈建宪、叶涛等中青年民俗学研究者,感于“学界阵地颇见萎缩,青年之声尤难聚鸣”,为了“续先辈已创之业,发后进新啼之音”,创办“民间文化青年论坛”[96]。该组织为纯学术开放式同人组织,称“人不分中外,事不辞古今,文不别洋汉,凡于民间文化研究怀诚挚爱好、有真知灼见者,均所欢迎”[97]。该论坛设立网站,作为会员发表新见,切磋学艺,及互通信息的场所。现在成功地凝聚了一批中青年民俗学者,一年一度召开论坛会议,已召开北京、泰山、武汉等多次论坛会议,与会代表提交论文,就共同关心的学术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