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论重写《日本汉文学史》
最新热门    
 
论重数节日序列及其阐释系统的形成

时间:2009-9-8 17:38:31  来源:不详
其三、是利用了旧的节俗,如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

在重数节日中,三月三日的演进线索最为清晰。三月这个节日来源于上巳节。而上巳节起源于崇拜高禖女娲的祭祀活动,到汉代演变为以水滨禊祓为中心的节日(参见拙著《上巳考》)。《后汉书·礼仪志》曰:“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絜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絜之矣。”张衡《南都赋》曰:“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又,蔡邕《祓禊文》曰:“洋洋暮春,厥月除巳。尊卑烟骛,惟女与士,自求百福,在洛之涘。”晋司马彪叙述汉代上巳风俗时说:“三日上巳,官民并禊于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为大洁也。” 这种情况在曹魏仍有沿续。徐干在《齐都赋》中,描绘了齐都的男女老幼在水边洗濯祓除景况的一幅风俗画:“青阳季月,上除之良。无大无小,祓于水阳。”由三月上巳向三月三日的转变出现与曹魏。《宋书·礼志二》称:“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可知曹魏以前,三月节通常使用三月上巳之日,曹魏以后,则改为使用三月三日。

五月五日最为复杂。五月五日做为端午定型很晚,而对端午起源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要素,至少可以举出下列三部分。其一、是夏至。五月的阴阳变化的自然转换点就是夏至。《礼记·乐令》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五月是天地间阴阳变化中“死生分”的变化之月。五月于律为“蕤宾”,《玉烛宝典》引班固《白虎通》云∶“蕤者下也。宾者敬也。言阳气上极,阴气始起,故宾敬之也。”定型后的端午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夏至的内容。并且自然界在五月夏至前后出现的上述变化,也是以下两部分产生的根本背景。其二是与阴阳五行观念相关的午月午日的文化习俗。徐慎《说文解字》释“午”云:“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五月同午月,午为阳为火,因为这一天被认为是阳气至极,此后阴气生出,并会日强一日。所以古人炼剑、炼镜、采药,都选择五月午日,为的都是取其至极之阳气,以禳解阴毒之气。以炼镜而论,《论衡·率性篇》云:“阳遂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真取火之道也。”丙与午于方向并属南,于五行并属火,在五月丙午日日中这一阳之极至的时辰制镜,为的是在最好的时间取“火”。古代制镜者经常特地标明镜子制作于“五月丙午之日”,就是这一缘故。其三是与五月五日相关的一些特殊习俗观念。这些习俗观念早在战国时期已见端倪。《史记·孟尝君列传》记田婴生于五月五日,父欲不举,以其将不利于父母。此俗后代犹存,葛洪《西京杂记》记汉王凤事、《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记胡广事都是例子。五月俗称“恶月”,《后汉书·礼仪志》:“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恶气。”与此相关,五月还出现了很多相应的节俗。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方伯协,极烹鹜,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初五,与夏至同。鄥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又煮龟令极熟熟,擘択去骨,加盐■(豆加皮)、苦酒、苏蓼,名为蔟■(草上下俎)龟,并以薤蒸,用为朝食,所以应节气……”。端午节的节俗根源于夏至的阴阳转换,午月午日与五月五日的习俗,都与这一点有关。

 

清楚了重数节日不同的发展演进过程,问题就清楚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发展历史如此不同的五个节日,为什么在东汉末到三国之间会演进成了同一个重数节日序列?为什么到齐梁之间完成了一套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新的阐释系统?池田温分析重数节日的出现,认为与中国历史上纪日由干支向序数的转变相关。这一分析是可信的。但中国历史上纪日由干支向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