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搬家民俗喜忌
民俗择日
风水挖掘工薪族潜力
台灣「五日節」民俗及其…
原汁原味民俗年 到年味…
专家称3000年立夏民俗已…
传统历法与民俗节日
春节民俗——神秘的“芒…
贴在墙上的民俗大观园
非洲的民俗生活
最新热门    
 
挖掘民俗传统,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时间:2009-9-8 17:39:32  来源:不详
都有道理,但最基本的问题是:人是一个生命流程,从生到死。如果说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的话,人想让生命的流程都变得有意义。是什么让人的生命有意义呢?从本质上和形式上,都是民俗在赋予生命形式以意义。站在民俗学的角度看人,人就是一个生命流程,而这个生命流程是辉煌而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必须在人的生命的每一个转折过程予以隆重的庆祝。如出生,那么一点点,还脏,还哭,以后还要花钱,有什么用啊,有些动物要是饿了就把它吃了算了,但人就不这么干。人们多半也不是偷偷的生了拉到,而是要拿出红蛋请人吃,分享这一喜庆,亲属和朋友也会去参加这样的庆典,去送礼,去祝贺。满足生的欲望,把出生---生命开始的这一刻记住。这就是强化生命的意义。以后每逢这一天都要庆祝,当然程度有所不同。到了年级大的时候,这就是祝寿。这是干什么呢?这是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我们现在有些管理者没有这个意识,连人的生命都不重视,这还叫人性化管理吗?比如说,有的单位,不要女的,原因是这个女大学生来了,以后要生孩子,很麻烦。你看这和我们的文化传统差距有多大?生孩子,这是多么喜庆的事呢?假如一个单位,一个员工生孩子了,大家都去庆祝,有多和谐?一个单位来一个女同志,若干年后生个孩子,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和谐员工关系的机会啊?何乐不为?

人们的生存欲望还表现对于死亡的态度上。人是最终要走到那一刻的,假如我们过于唯物,生命那一刻就是一块腐朽的臭肉,是不是扔掉算了?不行啊,我们要彰显生命的意义,我们的民俗活动为克服人们的内在恐惧有许多传说仪式,这些关于未来的东西实际上是在规范现实生活,比如关于报应,实际上也是要大家最受生活的规则。你要是干了坏事,来世做牛做马,这是一种信仰,让人有所敬畏。同时,这些仪式还要告诉我们,生命是不会死亡的,还在延续。这是否是真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的心灵得到一定的满足。现在我们的观念改变了,过去我们把对于死亡的传统仪式说成封建迷信,现在国家也改变了这一看法,首先从大的祭祀典礼上面加于肯定。比如每年清明对于炎帝黄帝的祭祀,对于成吉思汗的祭祀,对于大禹的祭祀,一共有十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这是一个主要的示例:希望社会重视传统的祭典。那些祭祀典礼十分隆重,鼓乐齐鸣,杀猪宰羊,歌舞献祭。我们的民俗对于亡者的祭祀非常重视。节日有一半有这样的内容。如清明,端午,中元,冬至,包括新年祭祖。我们上海民间是十分重视祭祖的,称为拜老祖宗。我认为老祖宗信仰是上海民间信仰的核心问题。现在有人提议,清明,端午,中秋要放假,这是很好的提议,我们非常赞成。

关于基本的生命流程的民俗,辉煌的还有婚姻,这个不细讲。有些没有具体准确的数据,现在大家看看有多少婚庆公司,酒店饭店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庆典开始向传统方面回归,是可喜的现象。现在大家讲要启动内需,消费要消费到有意义的地方。传统的强化生命意义的民俗仪式有多少机会啊?我们为什么不去开启这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民俗传统呢?当然首先是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积累那么多的外汇,财政收入那么多,老百姓的收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遏制了健康的民俗生活的。

第二是满足人的成功的精神需求。人的成功包括财富上的,仕途上的,文化上的,家族上的,等等。比如我们拜年,要说的最多的一句祝词是:恭喜发财!中国人的财富欲望是很强的。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开放,中国经济就这样爆发性地增长,因为这个文化是一个促进财富的文化,而不是像有的人讲的,中国文化阻碍经济发展。我们见到一个8字就会心情舒畅,潜意识里想到要发财了。这些应该也是良性合理的。我们的文化对于读书有诸多的习俗,现在我们高考,多半人要去烧香,这是我调查过的,孔庙的那课大树上挂满了许愿的红牌牌,崇尚学习成功,多么好的事情啊!现在佛寺道观教堂,人海成潮,但是孔庙冷冷清清,我们在世界各国办孔子学院。国外很多的国家如韩国,他们对于孔子是肃然起敬的。相比起来,我们对于孔子的态度还是有些不敬的。有人研究过,历史上崇尚儒学的时代都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