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搬家民俗喜忌
民俗择日
风水挖掘工薪族潜力
台灣「五日節」民俗及其…
原汁原味民俗年 到年味…
专家称3000年立夏民俗已…
传统历法与民俗节日
春节民俗——神秘的“芒…
贴在墙上的民俗大观园
非洲的民俗生活
最新热门    
 
挖掘民俗传统,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时间:2009-9-8 17:39:32  来源:不详
规则。没有民俗的社会是一个离心的社会,是一个缺乏情感和凝聚力的社会。你也是不能真正和主流文化一致的,因为你没有办法带来真正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所谓的主流文化也是形式化的东西。我们往往为了任务去搞文化,总是面对上方的检查,而不是面对民众实体。比如,我们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普查,申报。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有些单位做的很好,让人很感动。但是,我可以说相当数量的单位就是在走过场,在混混,我们有时感到很气愤。

我们调查来不仅仅为了申报,申报成功了也不仅仅应该为了一个牌牌,然后开个会做个报告发点奖金,应该让它成为老百姓,包括官员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要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参与到文化中来。

我们也不是要那些是市级文化遗产的才重视,国家级的才重视。我们一个单位,不要说国家级的,就是市级的文化遗产可能也没有,但是我们依然有民俗传统,我们依然要挖掘要保护。我们要欣赏世界级国家级和市级的文化遗产,但最重要的是身边的,社区的。群众文化的责任就是挖掘建构社区的民俗传统和文化遗产,来保护我们身边了的传统,来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比如,闵行有个村落原来叫龙头村,后来改为和平村了。龙头村里还有一座龙头桥。那座古桥还在,龙头桥三个字还在,看那字体,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村里有座三官堂,原来有棵唐代银杏,现在都没有了。三官堂里面原来还供着一尊当地的乡贤,据说他曾经为人民作许多好事。但是,这些像没有了,这些传说也残损了,那种为民谋利的精神也就会遗忘。所以,当地的传说搜集保护,当地文物搜集保护显得非常重要。高桥镇有个很好的文物陈列室,那里的物质的或者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很重视。我觉得他们觉醒得晚了一些,那个很好的古镇被破坏得很厉害。他们要恢复原来的形貌,我觉得是很有魄力的举动,我是支持这样的行动的。

我去过一座村落,那是江南的上海的一般的村庄,里面也有很多的传统和习俗,也有一些歌谣。但是这个村子被夷为平地,要开发房地产,他们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他们也不在一起了,到了陌生的新区的商品房里,大门紧闭,民俗活动没有了,他们不认识隔壁的人,这哪里还有群众文化呢?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村落的记忆就没有了,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的过去的创造的意义几乎没有了,—幢房子没有留下,故事没有留下,意义还有吗?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关心我们身边的传统,社区的传统。一个街区,要留下影像,留下故事,留下文物。怀旧也是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一个人,他的过去的影子都没有了,他是不是很幸福呢?同样,一个群体失去记忆,那也是悲哀的。

面对濒危的民俗事象,我们要抢救,也要传承。这中间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一个社区,一个单位要留出足够的地盘给民俗文化开展活动。我们现在为了商业利益把民俗的空间挤到了角落,一切都是商业化,那就完了。比如,茶馆,那应该是很便宜很大众化的场所,可是,现在喝茶的地方比较贵,里面也很少有上海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了。其实,这种民间文艺的样式还是有观众的,我在颛桥的一个很破烂的说书场所看到了艺人的艰难表演的情景,感触良多。为什么要有较大的空间呢?这是我们民俗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在又要搞社区建设,又把文化空间压缩掉?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

另外,有了空间也要组织,这种组织可以是民间的,也可以是官方的。要鼓励私人捐献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过去一些公共设施很多都是当地有钱人捐献的。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很难的事,一个有名的人,一个有钱的人,他在哪里?社区有没有将其纳入文化规划中来?这是一个问题。民俗活动没有空间是不行的,没有资金是不行的,没有组织是不行的,没有民俗活动的民俗文化骨干也是不行的。

下面举几个上海和外地民俗事象的例子,用一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