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百度推音乐下载服务因为…
办公桌摆设占卜你的个性
餐桌上摸透他的个性
“五猖”的复兴与“偶在…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
2009年历史老师的个人总…
2009年音乐老师的个人总…
2009年小学教师的个人总…
2009年学生会半年的个人…
“三言”中女性的个性魅…
最新热门    
 
民歌的个体记忆与群体记忆

时间:2009-9-8 17:39:44  来源:不详
位歌师个体记忆的异同,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同一民俗传承网络中,不同歌师从老一辈传承人承接的信息(如在当地流传的民歌的版本)在质地内涵上是相差无几的,而承接者在承接后的自发传播中,因主观条件和唱述客观环境的差异,于民俗传承网络中发挥的功能之区别明显。1、刘德方本身琢磨加工和即兴发挥创造方面的能力要比陈篾匠高出一筹,加之他介入的民众文化活动多于陈篾匠,所传讲传唱的内容经受了较多人次的检验,不间断地融入了较多人的智慧,版本在他的磨砺中发生着新的变化,文字表述总体上比陈篾匠传唱的要相对精细;他唱述民歌长于借势造势,象他讲述故事那样注重物为我用,驾驭场面、营造和渲染氛围的经验丰富,即使经他融入了新的语汇新的理念的篇什,民间话语的本色也始终保持不变;就传讲传唱活动的社会覆盖面比较,刘德方也显然比陈篾匠的宽一些、影响大一些,其名声非陈篾匠所能相比。2、陈篾匠的生活阅历、个性风格、传唱习惯,使之传唱的民歌基本维持了其承接时的样式;比刘德方小1岁、幼时读书比刘德方多1年的陈篾匠所唱述的民歌,反而比刘德方唱述的民歌更接近于本地传统的群体记忆。3、两个居住在同一地域的民歌传人,两种同中有异的现在时文本样式,彼此不可相互取代。

苏宗源先生自发完成对陈篾匠传唱民歌的采录与整理工作,不张不扬地将尚未广为人知的民歌师傅的作品留此存照,成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进程中绽放的又一朵奇葩。他将选集定名为《陈篾匠民歌选》,定得朴素平实;他对陈篾匠的理解与尊重尤为可贵,——平心而论,老农陈明刚在哼唱民歌数十年间,投入的情感与生命历程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熟悉家乡民俗风情,对家乡人、家乡环境出产如数家珍的苏宗源,和陈明刚已交往43年,对陈明刚哼唱的曲调耳熟能详,许多曲调他都能唱出来,这些为他的采录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书中的两件附录,也是他采录工作得天独厚的印记,“附录一”为陈明刚传唱的残缺不全的民歌,存目37首。其中选入赶五句子、歇号子、叫声子等歌种,以利研究者察全貌、补不足。与陈明刚同村同组的二位年长歌友传唱的民歌为“附录二”,内中一位是采录者的生父苏应明(1910-1982),一位是采录者的岳父易行定(1922-1995),共选入短歌37首、长歌1部(《祝英台》)。《祝英台》计1116行,分为“引歌”、“男装”、“结拜”、“读书”、“返乡”、“女郎”、“劝友”、“传书”、“哭坟”,到阎王殿“过堂”、“尾歌”,叙事曲折、内容完整,便于研究者将此与陈篾匠传唱的《山伯送英台》、《祝英台十想》进行比较。这两件附录,亦是我们考量个体记忆的依据。

研究传承人对传统民歌承接、选择、加工、传播的个性表现,探寻促使异同在流变中发生的具体原因,有益于深入探寻民歌至今生生不息的内在规律。在民歌海洋里,个体记忆与群体记忆相依相存,集体记忆可以激发个体记忆,个体记忆可以唤醒和推进群体记忆;而在个体记忆与个体记忆之间,除了学界已经关注多年的师承关系之外,客观存在的互为映衬又不可相互取代的并蒂莲关系,则是科学认知个性风格千差万别的传人之具体表现不可或缺的又一途径。

谨此祝贺《陈篾匠民歌选》的问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