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和谐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时间:2009-8-8 16:38:30  来源:不详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这是由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先进性、群众性、现代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和谐文化;本质属性;基本对策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多样性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衡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而且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是基于此,各国纷纷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二)现阶段基本国情决定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正视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指出:“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段话准确地分析了我国的文化现状,那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没有经历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与旧的经济形态、社会关系相联系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等还会在社会上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各种西方的后现代文化思潮、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大量涌入并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构成。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仍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基本的经济制度,社会上还大量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及由此所带来的不同的利益观和价值观。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要促进中国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的文化总体实力,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建立一种既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又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凝聚各种文化力量、文化资源的现代文化模式。胡锦涛同志将这种现代文化模式归纳为和谐文化,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文化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谐文化的建设,才能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提高,这是由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二、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段话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即它是先进性、群众性、时代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一)和谐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的社会性是文化的根本属性。“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面貌,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所以和谐文化,其根本性质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是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立足于这样一个现实基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必须是不断发展的、健康向上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前进方向,和谐文化的先进性正体现于此。
  
  (二)和谐文化的群众性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化创造最深厚的源泉。建设和谐文化,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具有群众性的文化特征。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文化,是真正民主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既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宗旨的要求。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和谐文化的现代性与开放性
  人类世界正处于一个彼此日益接近的互动关系之中,全球化的过程既是经济一体化的普遍性过程,也是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的全面渗透过程。在这种历史趋势下,作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保持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和开放性,才能应对全球化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在推进体制和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进行文化的创造、提升、聚合与拓展,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同时要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和互补中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洞悉历史的发展规律,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不断创新作为自己的灵魂。
  
  (四)和谐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因此,民族性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底色。它既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优秀的民族精神,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还包括当代不断发展创新着的时代精神。面对外来文化不断冲击和渗透的现实,我们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保卫者的职责。因为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国人民以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著称于世而又地域特征鲜明的灿烂文化,它是维系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

   三、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先进性、群众性、现代性、开放性与民族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途和方向。在新时期,我们必须以新思路、新政策、新手段、新方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以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基本内容深刻体现着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价值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必须在和谐文化建设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和巩固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文化建设各个方面,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理解、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事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根本问题,明辨是非,旗帜鲜明,保持应有的战斗力,使危害社会和谐的思潮没有兴风作浪的机会。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中国人民以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著称于世而又地域特征鲜明的灿烂文化,它是维系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因此,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博采众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一方面,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