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徽文化·徽商·京剧形成

时间:2009-8-8 16:39:55  来源:不详
昆腔班只唱昆曲,弋腔班只唱弋腔,只是在剧目上进行变换,而徽班采取的措施则是唱什么腔调能招徕观众就唱什么,如何表演票房收入好,就如何演。迎合了观众的审美趣味,赢得了人气,也就是赢得了银钱收入。只有达到这一目的,徽班才能避免和其他进京演出的南腔北调一样的结局——返回原籍去另谋生路。京城米珠薪桂,居之不易。
    于是,徽班的伶人全然不在乎戏曲界常有的门户之见,他们善于将昆弋腔、秦腔等多个剧种甚至曲艺演唱的精华融会进入自身表演之中,大大丰富了乱弹戏的唱腔、表演、武打等手段,在百余年间,使京剧成为集传统戏曲精华之大成的表演形式。这种宽容不仅迎合了各种层次的观众,也拓宽了徽班在京的生存之路。
    归根结底,徽班能够包容,是其商业属性使然,即是说,生存环境造就了徽班的包容性。他们无论在江南还是到北京,都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直白地说,包容性来源于商业性,与生俱来的商业文化属性,是京剧艺术能够繁衍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营的成功得益于徽商的遗传,与徽商文化有着血缘关系。
    在看到京剧凝集了传统文化艺术精粹之大成的同时,也要看从根源上说,京剧是一种商业性的文化,没有精明的商业经营之道,不能随时观察观众的需求,并以此来改变自身,乱弹腔戏就不可能在嬗变成为京剧。
    京剧形成——商业运作的结果
    关于京剧形成,历来诸说纷纭,有着不同的界定标准。有人认为三庆班进京以后,演唱的就是京剧;也有研究者认为道光年间即有为乱弹腔调创作的剧本,因而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还有人认为到了光绪初年,谭鑫培统一了乱弹戏的唱念语音,表演上具备了京都风范,才能称其为一个新的剧种。然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分析,显现出来的主线是:外来的徽班携他们所演唱的乱弹腔戏进京,在汲取了京都文化的养分后,才一步步向“京都之戏”的方向迈进。
    道光年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13]。相对高档的剧场全被徽班所占据在,次一等的剧场也要徽班和其他戏班交替演出。数十年间,徽班在京城处于几乎一统天下的地位。
    道光以后,徽班概念逐渐淡化,京城戏班大都演唱乱弹腔戏,其中有的是继三庆之后进京,已在京城立足多年的外来徽班,有的则是在京城组建的戏班,此时它们已不需要继续自称徽班。其实,这是徽班全面占据京城舞台,融入京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营理念贯穿了自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的全过程。徽班及其演唱的乱弹腔戏在北京扩展市场,已经到了十九世纪,十九世纪上半叶是皮黄腔戏兴起的时段。
    “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少年争传张二奎”[14]。道光二十五年的这首竹枝词十分简单,却说明了当时戏曲流行趋势及演出人气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昆弋腔原有的地位在京城已开始被二黄腔戏(即乱弹腔戏)所取代,余三胜正享誉一时,此时的乱弹戏纯粹是年轻人的艺术,张二奎的演唱,赢得了年少一代的追捧,有着稳固的观众基础。
    处于上升时期的乱弹腔迎合了时尚,不愁观众不拥进剧场。久居正统地位的昆腔和弋腔不敌乱弹腔的攻势,一再退却,直至衰落。到了同光时期,京城戏园里演出昆弋腔戏已不再有号召力,一到演出昆弋腔戏时,观众就退出休息,演唱乱弹腔戏时再进入戏场。据《清稗类钞·戏剧之变迁》载,光绪初年,“昆弋诸腔,已无演者,即偶演,亦听者寥寥矣”。到了“光绪中叶,昆曲极衰,无人过问”[15]。清亡前后,昆曲和京腔(弋阳腔)基本上退出了京城舞台。
    演出效益好,带动了文化产业整体的发展。随着观众潮水般涌入戏园,京城戏班日益增多,光绪年间活跃在北京城里的戏班先后多达数十家。
    一时间,容纳更多观众看戏的戏园也同雨后春笋一般地发展起来。老板开设新戏园,显然不是为自己欣赏艺术,他们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人,发现投资这一产业能够赚钱,立即蜂拥而上。观众欣赏需求的变化,哪些艺人卖票收益最好,哪些曲调吸引观众,是他们随时关注的目标,细微的变化他们也非常敏感。同治以后,北京城戏园大大小小已有四十余处之多[16]。《宣南梦零录》(沈太侔)载:“谭伶为中和园台柱,丙寅秋冬间常不登台,以致顾曲者日少,每日有上二三座之时。十一月初一后,谭伶忽然振刷精神,除传差及堂会外,无日不演,自是座为之满。旧作有云:‘四围加凳子,尺地一圆钱’,为中和园咏。”名角也是戏园争取观众的手段,有了谭鑫培,戏园也就有了叫座的本钱。《都门纪略》中记载,同治三年、光绪二年、六年、十三年,三庆班日日有戏,从初一到月底,轮流在三庆园、庆乐园、庆和园、广德楼、中和园等戏园唱戏。
    商业运作成功将京剧艺术推向最为辉煌的岁月。谭鑫培、王瑶卿、汪桂芬等名伶将观众吸引进入戏园,而丰厚的收入更刺激了京剧的繁荣。涌现出大量演技十分精湛的艺人,从当时观众的回忆记录中,能够了解到演员技艺空前,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绝后。曲艺、杂技等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不退避三舍,不可能与京剧相抗衡。
    当现代人回首京剧形成的历史轨迹时,会发现这一切并非徽班为皇帝祝寿而引发的偶然结果或简单的现象,其必然性在于,起源于石牌古镇的乱弹腔,将其新颖的表演形式与凝聚着深厚文化沉淀的徽文化紧密结合,经过了成功的商业运作,才具备了能扩展到全国,最终一统天下的巨大能量。二百余年过去,京剧仍被公认为国剧,有着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地位。在感叹京剧持久艺术魅力的同时,不妨客观评说京剧的历史,审视其能够取得辉煌成功的真正原因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