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宋代之防盗版
宋代——还是宋国——有…
古典家具的档次普遍要高…
两大韩国家族近400年墓…
八大彭姓家族的名墓之“…
现代家居风水与健康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再探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古代家祭偶像杂谈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最新热门    
 
宋代家族与文学【第五章】——以澶州晁氏为中心

时间:2009-8-8 16:42:54  来源:不详
第四章“晁补之的文艺思想”中,全面叙述了晁补之的诗论、词论、文论、画论和其他艺术理论。

    晁补之的诗歌在当时颇有名气,时人称他“作诗文极有声”[11],胡仔评:“古乐府是其所长,辞格俊逸可喜。”[12]然而由于其诗,特别是古体诗大多用语艰涩、典故丛生、意绪晦暗,难以吸引研究者过多的目光,如雷旭华的《踵武东坡,自成一家——“苏门学士”晁补之》(《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3期),向读者简要介绍了晁补之的事迹和创作,但重在介绍其文和词,留给诗的篇幅只有短短百余字。诸葛忆兵的《才气飘逸的苏门学士晁补之》(《文史知识》2000年第5期)重在介绍晁补之生平事迹,于其诗文则一语带过。因此,王锡九先生在其《宋代的七言古诗·北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以三千余字的篇幅论述了晁补之七古的“才气壮逸”,实是对晁诗第一次有深度的开掘。许总先生在其《宋诗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中论述了晁补之诗歌的雄健豪迈和对适度、中和审美境界的追摹,也予人一定启发。沈耀峰的硕士论文《晁补之诗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2003年)分“家世生平及诗歌创作概述”、“诗、画艺术的融通与开拓”、“忧患时代的生活悲歌”、“在钟情事功与向往东皋之间”四章对晁补之的诗歌作了定点扫瞄,其中对晁补之28首题画诗的研究较为新颖,所概括的“用连续性动词来描写画中的静态情景已成为晁补之鸟类题画诗的一大特色”也较为准确。但沈文总体仍停留在诗歌题材的简单论述上,未能站在更高处把握补之诗歌的艺术。陶文鹏先生的《论晁补之的七言绝句》[13]指出晁补之的七绝数量最多,艺术质量也最高,主要抒写山水行旅和田园闲居生活。诗人表现山水田园之美,兼擅营造雄奇飞动与清幽秀丽之境,既有画中态又有画外意。在诗的语言锤炼上有独到造诣。晁氏的七绝显示其壮逸才气与凌丽奇卓的诗风,兼得其师苏东坡诗清雄恣肆与其父晁端友诗温厚静深之长,与其七古一起代表其诗的最高成就。公开发表的研究晁诗的论文至今惟见此一篇,其意义不言自明。

    晁补之的散文研究与诗歌相似,因多种原因备受冷落,七百余篇晁文常为文学研究者关注的只是三、四篇游记,这与晁文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地位极不相称。刘焕阳的《论晁补之的散文创作》(《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初步从艺术结构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晁补之的散文创作。文章认为,晁补之的世家出身使他自幼受到了文学的薰陶,而苏轼的精心指导成就了补之散文的声名。补之的写景记游散文具有“引物连类,能究情状”、“善用比喻,化静为动”、“叙议结合,主客辩难”的特点,议论文具有“议论纵横,条分缕析”、“宗经征史,博辨无碍”、“前议后叙,相互映照”的特点,而这一切,都与所受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这是唯一一篇从艺术角度探讨晁文的论文,在晁补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晁补之另有古赋九篇,辞十一篇,马积高先生《赋史》中所论虽简[14],但开拓之功,不容湮没。

    应该说,对于晁补之较为全面的研究始于周义敢先生的《苏门四学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书中对晁补之的论述分为四部分,即“少负才名与宦海升沉”,“豪放沉郁的词”,“温润典缛的诗文”,“为文缘饰而行事业”,分析了晁补之的生平、词、诗文和文论,约一万一千余字,虽然概括粗略,究有筚路蓝缕之功。周著之后,刘乃昌《晁补之》[15]一文虽也全面评价了晁补之的诗、文、词,然篇幅更短,论述更为简略。乔力、李少群主编的《山东文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上卷以二十余页的篇幅全面论述晁补之的文学成就,虽有新见,仍乏详实。刘焕阳的《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第四章“晁补之生平思想及其文学创作”,收集了自己历年来研究晁补之的成果,分生平述论、思想平议、词的风格特质、词的艺术表现、散文创作五方面综论晁补之文学成就,颇具深度,遗憾的是对晁诗未能着笔。总之,晁补之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词的研究成果还相当丰富,但诗、文的研究却被相对忽略,有的甚至对其诗歌和大部分文章持否定排斥态度,这一方面给晁补之研究带来了不少遗憾,一方面也给后来研究者留下了许多机遇。

    二 晁补之的五言古诗 ——兼论苏门文人的诗体选择
    晁补之诗现存古律绝各体共642首(不含联句、残句)[16],其中七绝最多,共204首。五古次之,共136首;其他七古132首,七律109首,五律40首(含排律3首),五绝15首,六言6首。

    后人对于晁补之诗歌论述不多,一方面因为北宋诗坛大家、名家太多,与他们相比,晁诗显得逊色;一方面因为晁诗的成就不如词和文,容易为人忽略。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一中曾说:“余纂集《丛话》,历览群贤诗说,并无评议无咎诗者。” 于是他在同卷中对晁补之诗做了评价:“余观《鸡肋集》,惟古乐府是其所长,辞格俊逸可喜。如《行路难》……。” 王锡九先生认为所谓“古乐府”,主要指补之的七古而言,不过,补之七古多即事名篇的歌行体,称之乐府尚可,称之古乐府恐怕失之勉强。从胡仔的诗例看,他引的《行路难》是古乐府诗题,补之的拟古乐府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确实称得上是俊逸流丽,而他的新题乐府歌行,则多奇壮雄丽之气,与胡仔所言的“俊逸”有相当距离。但王先生认为补之诗歌擅长七古,并认为七古代表了补之诗歌的最高成就的观点从读者接受角度看是符合实际的。

    胡仔之后,胡应麟认为晁补之在苏门中“虽不以诗名,而诗特工”[17];吴之振认为晁补之诗与秦观诗并称“秦晁”,“晁以气胜,则灏衍而新崛,秦以韵胜,则追琢而渟泓,要其体格在伯仲,而晁为雄大矣。”[18]陈衍认为“晁、张得苏之隽爽,而不得其雄骏。”[19]都不同程度触及到了晁补之诗歌的特色,但还缺乏对晁补之各体诗的细致分析。今人对晁诗的研究,七古部分已见王锡九先生《宋代的七言古诗》有关章节,七绝部分陶文鹏先生有《论晁补之的七言绝句》一文,笔者不为添足之笔。晁补之的律诗,虽然也有一些佳作,但总体上来讲情景未能水乳交融,缺少鲜明的风格特色,成就不高。其五绝数量太少,不足为论。而五古则苦涩古奥又顿挫奇瑰,风格颇独别,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一)


    从题材上看,补之五古所写不够深广丰富,甚至很少关注现实。不过,细心寻绎,还是可以找出一些线索。如《豆叶黄》:“豆叶黄,穰穰何膴膴。腰镰独健妇,大男往何许。官家教弓刀,要汝杀贼去。”讽刺了当时的保甲法令农田荒芜的弊端。《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斁》真实写出了农村土地的贫瘠和耕种艰难,“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其三),还透露出北宋地主与佃户之间在交租问题上的复杂关系。《北京水后往棣州试进士》:“秋瓜抱子母,荞麦亦已华。赖兹野物登,尔辈生有涯。”描写了诗人对农作物的敏感和对农民的关怀。《送吕承奉至山从吕龙图晋伯辟秦州机宜》:“平叔不斗羌,事正今日须。”借西汉邓训之事,曲折表达了对于西夏以和为贵的政治观。

    补之的五古题材,表现最多的是文人书斋生活的雅趣和自己独特的个性。文人书斋生活,无非是一些彼此之间的题赠酬唱、宴饮闲坐、谈书论画、感兴咏怀等。这从他诗题中大量的“和”、“答”、“题”、“赠”、“次韵”字样即可看出,无须多论。值得注意的是五古里展现出的补之独特的个性及思想。如《次韵李成季感事》开篇两句:“吾庐无余地,文字散堆案。”就生动勾勒出一个坐拥书城的学者形象。《北京学直舍对客》更是一幅诗人心游八荒、颓然自放的自画像:“有时遗坐客,十问不一对。尚因呼乃觉,笑自谢顽昧。”可以看出青年补之已有着“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兀傲,这和他任京官期间只与同志往来,不交权贵、恬淡怡静的行止是一致的。再看他给弟弟无斁的两首五古:

    平生殚千金,术似刘累僻。春风九轨道,无我迷阳迹。呼来著冠紞,野貌不改昔。易衣怜介弟,犹有布一尺。身惭崔浩短,胸次俨列戟。中天翥鸾凤,我自无六翮。何曾客权贵,见谓贫盗璧。堂堂涑水翁,我在此人籍。不诋曲江贤,宁羞九年谪。艰难累吾母,鬓发白一夕。独此负吾心,敢言忠抱石。方时半千运,异昔阳九厄。譬驰羊肠坂,双任臣子责。帝王所张弛,乾坤有阖辟。君敷皇极言,人咏《蓼萧》泽。鸢鱼竞飞跃,风俗凛移易。已开公府閤,又置四郊驿。搜求逮田野,欣喜到僮役。虽微携手上,颇似破笯释。川涂见吾弟,薪木询我宅。怜君如我固,不叹玄尚白。薄饮尽余醅,凝尘振粗席。我醉易成狂,欲起须君掖。(《用无斁八弟永城相迎韵寄怀》)

    坐狂得世捐,作官故不了。十年未弛负,半世不黔灶。居然颜玉雪,及是鬓蓬葆。碧山已焚鱼,白水初种稻。瓜区可深隐,圭窦便却埽。之子怀世资,行修名誉好。避人本愉恬,坐我亦枯槁(自注:无斁以余故,得监庙)。顷求田野处,政以城郭扰。常时啜仳别,幸尔晏言笑。如兰岂异臭,覆瓿本均好(自注:去声)。不惩范釜尘,尚作韩编盗。斲轮元戒疾,纻絮非病少。莞尔劝之休,怡然守而嫪。翻思南迁久,只幸北归早。三已令奚愠,四至卿诚巧。所欣颠木蘗,莫羡姣人瞭。同气靡间言,它人阙忠告。贫居无酒肉,穷巷有探讨。葵作饱蓬蓬,茗浇忧悄悄。长闲味更永,竞进念已剿。目鸿天苍苍,梦蝶日杲杲。蘅皋美新雨,藜杖邈高蹈。营斋直新径,创槛俯幽沼。架以我园檀,茨之子官草(自注:无斁月给刍也)。优游聊卒岁,邂逅可同调。佩玉子终翔,菟裘我方老。囊中餐玉法,枥上追风骠。能知面不腼,未用心如搅。平生夔契慕,晚岁瞿聃妙。但欲入林深,子来应问道。(《郊居与八弟无斁读书》)

    元符三年(1100),补之由监信州(江西上饶)盐酒税被赦北归,弟弟无斁至永城相迎,《用无斁八弟永城相迎韵寄怀》即作于其间。另一首《郊居与八弟无斁读书》则作于补之晚年隐居金乡时期。《用无斁八弟永城相迎韵寄怀》诗意大致是说他费尽心力学得的古道(刘累的豢龙术)在当世成为“僻”术,以致仕宦(春风)之门广大,佯狂(迷阳)的我却未登门。就是后来进入仕途(著冠紞)也狂傲(野貌)难改。家境虽贫弟弟却个性刚介,兄弟两人尚能知心相守。非常惭愧没有崔浩胸罗万象的才能,这在当世就像缺少了翅膀一样不能翱翔(无六翮),但我不愿因此向权贵屈服(何曾客权贵),宁愿被人看作司马光的朋党(堂堂涑水翁,我在此人籍)而被贬谪多年。惟一抱恨的是连累了我的母亲,不变的是忠心一片(敢言忠抱石)。运道无常,也许晦运已过(异昔阳九厄),如今圣恩泽及万物,言路大开,我们虽然职位卑微,也须像破笼的鸟奋飞而起(虽微携手上,颇似破笯释)。《郊居与八弟无斁读书》诗意大致是说自己因迂狂总被罢官,半生奔波不定,鬓发雪白,但不以范冉釜中生尘为戒,仍以学习韩愈之文为乐,如今能够平安归来已是庆幸(只幸北归早),隐居生活虽不富裕但却能优游适意,以致消尽竞进之心(竞进念已剿)。弟弟无斁年轻才高终将高飞,自己却愿于此终老。虽然平生很想以舜时的贤臣夔和契为榜样,但多年的失败只能让自己在佛经道书(瞿聃)中逍遥。

    从这两首诗不难看出补之的个性和思想转变的过程[20]。补之早年有用世之心,“学经傥无用,诗礼发含琲”(《感寓十首次韵和黄著作鲁直,以“将穷山海迹,胜绝赏心晤”为韵》),中间虽屡遭打击,但矢志未改,屈原抱石沉江的忧国精神一直是补之绍法对象。“吾侪为国谋,私爱不足恃”(《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十九),更直接喊出了他的淑世志向。元符三年宋廷曾下诏鼓励直言,虽平民亦可上书,补之倍感鼓舞,这就是《用无斁八弟永城相迎韵寄怀》中所说的“搜求逮田野,欣喜到僮役。”可惜这只是一种假象,建中靖国元年,党论再起,补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