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文化范式的流变与世界文学的进程

时间:2009-8-8 16:44:27  来源:不详

译者附言:美学家、文艺学家尤里·鲍列夫是著名俄罗斯学者。其力作《美学》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译成中文,且一版再版,在我国美学界、文艺学界颇有影响。2002年8月,尤里·鲍列夫应邀来华,出席了在西安举行的“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他从美学角度对20世纪文学艺术发展的总体气象与基本特征,对新世纪世界文学进程的发展趋向与未来前景,发表了引人深思的评论,尤其是其从文化范式的流变来检视世界文学的进程这一视界,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相当大的反响。经作者授权,这里译出尤里·鲍列夫专门为这次研讨会撰写的论文《20世纪文学与文学理论的特征以及新世纪的前景》的第四、五部分,以飨读者。

(一)从世界文学走向全人类文学

彼此相隔甚远的诸种文学之间艺术上日益增强的相互作用,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就展开了。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艺术文化之新状态的形成,导致了世界文学的诞生。这一新质当时就被人们意识到了(歌德便是最早论及世界文学的人之一)。

如果说,将所有的文学都汇入自己的航道之中的世界文学进程,在19世纪就形成了,那么,世界文学演变成全人类文学的倾向与前景,在20世纪则已然显现出来并且开始发展起来。这一新质的出现未曾得到理论上的及时反思,或许是因为这一新质只是到了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与新世纪初才变 得清晰可辨。

彼此相隔甚远的诸种文学之间相互作用之活跃与加剧,是文学从世界走向全人类的动力之一。自20世纪中期以来,这种相互作用达到空前密集的品位而获得新的品质。全人类文学形成的另一些动力,则是许许多多高质量的翻译,对外国语更为广泛的掌握,能量强大的、用一些新的方法论武装起来的文艺学的出现——后者以其对艺术文本的分析与阐释,来促成另一些文化对那些文本取得更为深切的理解与把握。在这一进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那些地理上相距甚远、历史上相隔久远的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诸如东方—西方,非洲—欧洲,拉丁美洲—欧洲,还有现代文学与其远古的形式——与习俗礼仪形式、与宗教典礼形式、与古代民间文学的形式(咒语、符咒、誓愿),与口头的审美活动之前艺术的形式,在艺术上的相互作用。这种迅猛而高质量地增强与深化的相互作用,在20世纪下半期便成为全人类文学孕生过程的催化剂。可是这一已然开始的进程,在20世纪并未完成,20世纪将接力棒转交给了21世纪的“文学全球化”。新世纪在其一开头就已被正在迅猛发展的电子交际手段所武装(由于创建种种节目而丰富起来的互联网,便是这类交际手段,它可使人们去了解用任何语言写成的文本)。这情形会加速美学一体化与艺术全球化进程,而使得文学获取那种原则上崭新的品质——普遍共通的人类性、全球性——这一进程在21世纪得以实现,得以完成。

(二)人类文学的特征

a)在保持民族特色之际去获取一系列稳定的普遍共通的特征。

b)立足于本民族自身的传统,也立足于其他民族的传统,包括在时空关系上相隔甚远的那些文学的传统。既在社会意识中也在艺术传统中对全人类价值加以肯定。

c)广大读者有可能去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学,包括那些相隔甚远且在日常生活上、在风俗习惯上、在文化上差异甚大的民族的文学。

d)将其他民族文学的艺术经验与技巧整合到本民族文学中去。

e)文学定位于全人类价值,这种全人类价值每一次都是用民族精神来理解的。况且,对全人类性的理解上的民族特色,同时在其各具的特色中也得到深化,而获得许许多多普遍共通的特征。

f)东方—西方(亚洲—欧洲)的艺术综合,北方—南方(欧洲—非洲)的艺术综合,大西洋两岸(欧洲—美洲)的艺术综合 的形成。

这个问题在彼·格林采尔那篇不长的文章中得到了深刻而准确的展示。作者并未作出我力图加以简要地表述的这一结论(世界文学向全人类文学的转型),甚至可能完全不同意我的看法。然而,格林采尔所征引的全部材料与论断,可以作为我所提出的这一假定——即全人类文学的形成——的可靠佐证。

(三)全球化与全人类文学

经济与政治领域的全球化正在引起一种忧虑,有时甚至引起一些势头凶猛的抗议性游行。抗议者们忧虑的是,全球化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而导致对民族生产与诸多民族政治体制的压制,导致对世界上诸多地区的新殖民主义的经济侵略。遗憾的是,这些忧虑乃是拥有严正的根据的,尽管世界之全球化趋向本身——此乃人类活动在聚合这一现实的必不可少的进程之结果。不幸只在于:历史上任何一次能扩展人类潜能的发明革新,不仅转变为善,也转变为恶与灾难。普罗米修斯给人们的馈赠——火,其后果就是这样的,来自物理学家的馈赠——原子能以及其他的一些发现,其后果也是这样的。全球化会转化成一种与人类作对的恶——这一现实的危险乃是有的。文学进程的全球化趋向,有可能转变为对诸多民族的艺术传统的压制,有可能转变为大众文学对严肃的艺术文学的挤压。与此同时,文化全球化(不是美国化,而是那种全球化,在其进程中,美国的影响与日本的影响、印度的影响、法国的影响、中国的影响、俄罗斯的影响,乃是彼此平等地相互作用),乃是诸多艺术流脉相聚汇相整合这一不可缺少而合乎规律的进程,乃是条条河流融汇于人类艺术文化之整一的大海这一不可缺少而合乎规律的进程。将这一趋向置于未来而加以推论,可以作出预测:在21世纪,将形成全人类文学,这种文学的作品不会失去其民族特色,不会失去其立足于民族传统的根基。

(四)未来孕生于过去与现在

1.艺术范式的历史变化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推出自己关于世界的理念,关于个性的理念。而时代的整个生活就是由这种理念—范式确定的。且让我们对艺术发展进程中这些范式的更替,作一粗略地、概括地因而也是迫不得已的概念化地梳理。况且,我们要谈的是主要的(稳定的,但也有不同变体的)范式——对人的幸福生活的寻觅。这个范式在每一个历史时代里被具体化,以具体而独特的样态表现出来,而确定整个时代生活的品格。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范式:英雄主义。古希腊罗马时代范式的危机:阿基琉斯与赫克托尔这两位可都是英雄,而这两人当中的一个不得不去杀死另一个。“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家乃是不幸的”(布莱希特语)。

中世纪文化的范式:禁绝罪孽的肉欲吧;将希望寄托于天堂吧。

中世纪文化范式的危机:无论你多么指望着天堂,生活还得在尘世上去过。若是一味地禁绝肉欲,那么人类就会灭亡。

文艺复兴时代:人——就是提坦神;去做你想做的事吧!

文艺复兴时代范式的危机:伊阿古毫无私心地毁了奥瑟罗,并没有什么缘由。伊阿古实现了“去做你想做的事吧!”这一原则:他一心想要去作恶。

古典主义的范式:你要去做的,并不是你想做的事,而是君王与国家需要你去做的。职责高于情感与个人的利益。国家高于个人,个性是服从于国家的。 古典主义范式的危机:个性不可能充分实现自身,要压抑情感以服务于合乎理性的目标。

启蒙主义的范式:人是伟大的,然而是相对的。人是“个别的”与“分子式的”(黑格尔语)。不是全部个性确定着人的生活,而是其健全的理性。国家可以将一个有声望的个性“别在”地上,甚至可以像对待胡里维尔那样去“别住”其头发,而使之屈从。一个受过启蒙走上正道的君主,可以使社会生活往善的方面改变。

启蒙主义范式的危机:健全的理性对于人的丰满的生活,乃是不够的。受过启蒙与拥有理性对于善的创造,乃是不够的,没有善良的情感与良心是无法创作出善的。

感伤主义的范式:人不应当靠理性而应当凭良心而活着。主要的范畴——令人感动。国家——此乃社会契约的结果,它应当协调人民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可是,要是国家不去履行契约的规定条件,人民就有权闹革命。

感伤主义范式的危机:在这一体系中,个性的位置尚未被找到。

浪漫主义的范式:个性——此乃一个完整的宇宙。人类之存在自古以来就不曾安排妥当。世界性悲哀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反映着世界的状态:恶之不朽与同恶相斗争之永恒。这种斗争为个性的生活创造出沙漠中的绿洲,但不能将恶从世界上清除。个性与国家是不打交道的。

浪漫主义范式的危机:生活在那为恶之无边无涯的沙漠所围困的一片绿洲上——这并不是个性生活的组织方式。人类是不可能与恶之永恒性相妥协的。

现实主义的范式:世界是有毛病而不如人意的。你使用暴力是难以根治它的。不能以婴孩的泪水为代价去换得整个世界的幸福。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你也会大杀死无辜的莉莎维塔。结论:勿用暴力抗恶,而要自我完善。在“国家—个性”这一体系中,应当有分寸,应当有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和谐。

现实主义范式的危机:世界依旧是有毛病而不如人意的。不抵抗并不能将恶从世界上清除。黄金世纪为白银世纪所替换。个性与国家的和谐并未实现:须知体系更为复杂:进入其中的除了国家与个性,还有人民,而人民并不是铁板一块,在人民当中有各种不同的力量在起作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范式:对恶施以革命的暴力可以摆脱恶。国家高于个性,个性服从于国家(“你得先想到祖国,然后再考虑自己”)。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的危机:一如歌中所唱的:革命是没有开头,也没有结束的。有一年长于一个世纪,这就是1937年。已然获得发展的个性想从国家那儿获得自由;国家应当服务于个性,那时个性便会支持国家。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世界在根本上是同个性相敌对的。世界是荒诞的。人在根本上是孤独的。国家呢?

如果世界是荒诞的,国家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是国家性的缺失与极权主义横行一样地令人可怕。不可能与注定要孤独与注定要生活于敌对的世界这份命运相妥协。必需有所改变,必需找到出路。因而,后现代主义的危机出现了。

诚如这一简短的概述——关于人类对那种给人带来幸福的存在范式的寻觅之旅的概述——所展示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范式开辟出通向新的生活的道路,可是不久就会看出:总有什么不曾被成功地预见到,对人的存在的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存在的困 境。况且每一回新的存在范式的危机的出现,都是由于人类的历史发展产生出人的一些新的需求。对这些新的需求来说,已习以为常而通行的范式便显得狭隘了。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所发生的这种情况犹如埃瑞·列茨所简明扼要地表述的那样:行呀,就算你能用额头去顶去撞而打通了一堵墙,你在下一间牢房中又怎么办呢?每一回人类都得面对新的困境,都得落入“新的牢房”而去顶去撞新的墙。

2.艺术文化的危机及其基本原因

最近几十年来艺术中并未出现有世界意义的杰作。短期内对这类杰作也不要期待。正在出现并还将出现一些有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