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沈万三居所是沈厅?——…
沈万三生于何年?——沈…
沈万三为何迁居周庄?—…
沈万三犒军之谜——沈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买了罐王老吉仔细研究了…
最新热门    
 
文化研究与“问题意识”

时间:2009-8-8 16:44:41  来源:不详

    把大众文化作为“文化工业”来审视,也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政治话语来读解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和模式化提供了可能。虽然在西方传统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中,商品性一直被视为会危及甚至颠覆文学艺术的一种因素,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发展的论述就是这种思想的阐发。但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之前,这种批判的根据却是纯美学的,即强调商业活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无功利的审美活动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大众文化商品性的批判重点,却在商业运作体现了资本对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控制。前者批判的是物质欲望膨胀的社会不利于精神文化的生产,后者批判的是商品化使文化生产成了统治阶级控制社会的一个环节。

    和对商品性的认识一样,模式化问题在传统文学研究中也被视为一种消解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因素。可是在“文化工业”的阐释框架中,模式化却被理解为统治阶级控制大众精神生活的一种政治手段,也就是说,模式化是实现意识形态“同一性”的有效方式。马尔库塞强调,模式化带来的结果“使个人与他的社会直接一致化,……在这个过程中,对现状的反对能够在其中扎根的思想的那个‘内心的’面被削弱了。”(《单面人》,见《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第498页)它意味着大众文化的模式化会造成人的趣味、心理乃至思想越来越趋同于社会体制的规范,它“夷平”了个人、社会和文化的一切差异,剥夺了主体的自由,使人的精神生活“统一”于统治阶级所建构的社会体制之中。

    从“批判理论”中汲取思想资源而建构起“问题意识”的文化研究,既获得了洞悉文学的眼光和思路,也难以摆脱它给予自己的局限。由于把理论批判的重点放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把意识形态内的文化斗争确定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所以,在许多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学艺术和文化问题的研究,都具有更关注政治意识形态而对文学特质不够重视的特点。更不用说这种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实质上是读解特定社会现实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文学为对象的文化研究如何操作,对我们来讲仍是一个需要靠批评实践来深入探讨的问题。

    尽管如此,依然不可否认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对我们的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致力于从审美关系上阐释文学的研究活动,固然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感受。但是,对文学自律性的追求和张扬,也会导致理论的封闭和贫乏,使文学研究丧失了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路。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使我们意识到,现实中的文学和文学活动不仅仅与审美相关,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在它的虚构和想像中有着探求各种问题的冲动。如果文学研究依然不愿走出审美的领域,理论对文学的想像会不会因为过于贫乏而远离了文学现实呢?

     本文讨论的“文化研究”,是指以文学艺术和亚文艺现象(如带有审美性或文学性的生活现象或文化现象)为对象的狭义文化研究。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