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车记们的八卦趣事
作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
给年轻MM们的忠告
广州市委书记:我们的城…
作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独…
究竟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国…
和身边的同学吵架了,明…
天干地支历法给我们的启…
好好地保养我们的阳气
瞻仰胡耀邦墓地风水景观…
最新热门    
 
作家们的作家——博尔赫斯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时间:2009-8-8 16:45:14  来源:不详

一.博尔赫斯的世界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 1899 —— 1986 ),是 20 世纪名震世界文坛的一代大师,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其深刻的作品内涵、新颖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深深影响了无数作家,包括中国的一批先锋作家,当之无愧地成为“作家们的作家”。

1899 年 8 月,博尔赫斯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从小即接受了正统的英文教育,涉猎了大量欧美文学名著,很早就学会了英文写作,对英国文学尤为偏爱,这种偏爱甚至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 1914 年,博尔赫斯随父母去欧洲,在瑞士完成了中学学业。战后,他就读于剑桥大学,期间接触了休谟、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哲学和卡莱尔、王尔德等人的文学作品,受其影响,认为人生在世犹如堕入迷宫,既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 1920 年前后,博尔赫斯遍游欧洲各国,在西班牙参加了以《极端》杂志为中心的先锋派文学运动,并于 1921 年将这种现代主义诗歌精神带回了阿根廷,发表了“极端主义宣言”,推动了阿根廷的现代主义运动。 1923 年,他访欧期间发表了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不久又发表了《面前的月亮》( 1925 )、《圣马丁的手册》( 1929 )两部诗集。这些诗集带有明显的先锋派的影响,其中描写的事物和景色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镜子、迷宫、月光等意象和时间、怀疑、孤独等主题不断出现与重复。 1935 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集《世界性丑事》问世,其独特的构思和风格一下子就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博尔赫斯也一发而不可收,发表了大量新颖奇特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小径分叉的花园》发表后,在阿根廷和欧美国家赢得很高声誉。这些小说先后结集为《小径分叉的花园》( 1941 )、《杜撰集》( 1944 )、《阿莱夫》( 1949 )、《死亡和罗盘》( 1951 )、《布罗迪的报告》( 1970 )、《沙之书》( 1975 )、《数字》( 1981 )等。此外还有诗歌散文合集《造物主》( 1960 )、散文集《永恒的历史》( 1936 )、《我的希望之域》( 1926 )等等。

50 年代以后,博尔赫斯担任过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系教授。他新颖独特的作品所表现出的世界性,受到欧美文坛的高度重视,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被英、美、法、德等国的许多大学授予名誉教授、名誉博士称号,并相继获得了各种文学奖项。 1956 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 1961 年获国际出版家协会颁发的福门托奖, 1979 年获塞万提斯文学奖, 1981 年获拉美最高文学奖奥林·约利兹蒂奖, 1983 年获西班牙智者阿丰索十世大十字勋章。 1967 年之后他更是连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小说《玫瑰角的汉子》、《埃玛·宗兹》还被搬上了银幕,他本人的生活及创作,也被拍成了影片《博尔赫斯和他的初稿》、《博尔赫斯漫步世界》。美国著名理论家保罗·德·曼干脆将他称为“现代的导师”。 1

1986 年 6 月,博尔赫斯在他的第二故乡日内瓦逝世,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秘鲁著名作家略萨有一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博尔赫斯之死对世界文坛的影响:“博尔赫斯之死不仅是阿根廷、拉丁美洲,而且也是全世界文学界的巨大损失,因为先生不仅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巨匠,而且还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创造大师。正是因为博尔赫斯,我们拉丁美洲文学才赢得了国际声誉,掌握了简练优美的文体。他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把散文推向了一个极为崇高的境界。” 1

博尔赫斯的世界性来自其作品独具的深邃魅力。“博尔赫斯是书,是文学,博尔赫斯也是时间,空间,博尔赫斯更是知识,是智慧,是无止境的智力活动。” 2 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和清晰的思辩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的博尔赫斯风格,而构成这种风格的关键词则是“时间”、“循环”、“梦幻”。循环往复的时间,不断轮回的历史,如梦似幻的存在,永恒的四维空间,不仅是解读博尔赫斯作品的关键词,而且也是博尔赫斯对中国先锋派作家产生巨大魅力的根本因素。

首先是“时间”。在众多的概念中,博尔赫斯对时间的思索最为集中,也最耐人寻味。他认为“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颤抖的、严峻的问题,也许也是抽象论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假若我们知道什么是时间的话,那么,我相信,我们就会知道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由时间做成的。造成我们的物质就是时间。”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时间有时是无限的、永久的,有时又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有时又似乎根本不存在。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短暂的现在。这似乎透露出他面对时间无法控制的悲观情绪:“否认时间的继续,否认‘我'、否认宇宙,这都是表面上绝望的表现和神秘的安慰。我们的命运并不因为它不是真实的而令人毛骨悚然,我们的命运之所以可怕正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时间是造成我的物质。时间是吞噬我的河流,而我正是这河流;时间是摧毁我的老虎,而我正是这老虎;时间是焚烧我的火焰,而我正是这火焰。世界的可悲在于它是真实的;我之所以可悲正因为我是博尔赫斯。” 3

几乎在每篇小说中,博尔赫斯都要提到时间问题。《小径分岔的花园》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他的时间观,时间是一张“正在变化着的分散、集中、平行的时间的网”,“这张时间的网,它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隔断,或者几个世纪各不相干,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每一个、每一件事,其实只是时间之网中的一点,在某一时间中,点与点之间会产生交叉或冲突,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博氏小说中的类似的句子:“一个人可能成为别人的敌人,到了某一个时候,我又成为另一些人的敌人”。他就这样创造了各种的未来、各种的时间,它们各自分开,又互相交叉。博尔赫斯的时间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柏拉图和叔本华,既包含了柏拉图哲学的时空观念,又融合了叔本华的意志表象论,认为意志是宇宙的本质,人是宇宙的一个因子,所谓的时间只是一种主观时间,完全受制于上帝。《秘密奇迹》中的作家拉迪克被盖世太保判决于十天后即 3 月 29 日上午 9 时执行枪决,可他的一部剧作《敌人们》还没写完,于是他在黑暗中祈祷上帝:“如果我是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的,如果我不是你的一个多余或者错误,那么就作为《敌人们》的作者而存在吧。他既可以是我的证明,也可以是你的证明。可是,为了完成这个剧本,我还需要一年时间。你就是世纪,你就是时间,赐给我这些日子吧。”果然,上帝给了他一个秘密奇迹:让德国人按时的枪弹从发布命令到执行命令,在他的思想里延续了整整一年。等他写完剧本的最后一个字,行刑队的枪声也响了——“哈罗米尔·拉迪克死于 3 月 29 日九点零二分。”在这里,客观时间并没有丝毫改变,改变的只是拉迪克心中受制于上帝的主观时间。这种时间观,博尔赫斯曾经引用《古兰经》中一段文字加以说明:“故真主使他在死亡的状况下逗留了一百年,然后使他复活。他说:‘你逗留了多久?'。他说:‘我逗留了一日,或不到一日。'”

其次是与这种时间观念相关的“循环”。博尔赫斯在《巴别图书馆》中把图书馆描绘成一个球体,里面有盘旋的梯子,有圆形的房间,还有圆形的循环的书。这其实代表了他对知识、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认识,即世界万物都是循环往复的迷宫,不仅时间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似乎是为了印证这一点,他的小说总是有意识地不断重复某些情节、手法、词句以至人物形象。陈光孚先生曾详细分析过《神学家》、《皇宫的寓言》等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循环。《神学家》描写了两个对立的学派,一派叫“千篇一律派”,主张历史是一个圆圈,循环往复;另一派叫“圆环派”,主张轮子说。实际上这两派自身也都是重复循环。作者引用了奥古斯都的一段话:耶稣就是一条笔直的路,可以把我们从不信上帝的人所走的圆圈、迷宫里挽救出来,以此论证人世间的一切皆在循环。 4 《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德》中那个想重写《堂·吉诃德》的梅纳德,殚思竭虑,挖空心思,最终写出的小说却与原著一字不差。这两部作品典型地表述了博尔赫斯的观点,即大千世界是不断重复的,时代不同、人物不同,可重复却不可避免,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同的重复。这种循环,并不存在明显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它只是一条链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存在于其中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是没有意义的。时代的更换是时间的循环;人的生死是生命的轮回,灵魂的转世,死亡只不过是循环的一个阶段,死亡与生命相伴随。它就像博尔赫斯诗集《他人与自己》第三章《循环的夜》所说:“不知道我们是否在轮回着,确像循环小数在不断重复。”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文学即游戏”,这种文学游戏,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时空、世界的轮回循环游戏。

最后是“梦幻”。阅读博尔赫斯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似梦似幻的感觉。这固然是由于作者所追求的迷宫效果使然,但更重要的在于作品中现实与虚构的双向互动。在完全虚构的作品情节中,博尔赫斯充分调动他超人的知识储备,嵌入大量真实的要素,从中国的长城、《红楼梦》,到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从但丁的《神曲》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从基督教佛教,作者将自己阅读到的知识话语延伸到了他的小说创作之中,使得小说产生一种亦真亦幻的审美效果。它也同时带来了作家所追求的创作与阅读的开放性,博尔赫斯最早在《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德》中提出了阅读是创作的延伸的观点,认为文学的魅力在于游弋于现实与虚构之间。到了《布罗迪的报告》、《特隆·乌克巴尔,奥而比斯·特蒂乌斯》、《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等作品中,更是将虚构作者与作品的文学游戏加以发挥,一步步地把读者带入他设置的文学陷阱之中。或者以评论取代叙述,或者将虚构变成真实,或者让读者成为作者。在虚构与真实之间往来穿梭,亦真亦幻,开创了文学创作中现实与虚构、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全新关系。有论者认为,博尔赫斯借这篇小说提出了现代小说的全新概念,为现代小说的创作展示了广阔的前景。这是继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在文学领域的“现代化”之后具有深远意义的观念的更新。 5

这种似真亦幻的效果不仅是叙述技巧,而且是一种人生态度。在博尔赫斯看来,人生如梦,你的梦中有我,我的梦中有你,人人都是梦中人,甚至宇宙人生也是一场大梦。《另一个我》、《圆形废墟》、《等待》等小说都是写的梦想。对于博尔赫斯来说,梦幻与虚构并不仅仅是小说的表现手法,而且是小说本身,梦幻不是某种外在形式,而且是存在的本质。《圆形废墟》中的魔法师来到一个焚毁庙宇的圆形废墟,在梦中重造了一个亚当似的小伙子,向他传授宇宙的奥秘和对火的崇拜。可魔法师想到构成这个世界的全部生命中间,只有火知道他的孩子是个幻影,他很害怕小伙子会悟到这一点,为此他十分不安。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结束了一切,一切都被火焚毁。魔法师本想逃到水里,但他意识到死亡是来解脱他的,于是他一步步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