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

时间:2009-8-8 16:45:55  来源:不详
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这便导致了传统的“大动荡”(注:本 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当艺 术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以后,传统艺术品那种稀罕、难以接近的状况彻底改变了。图像生 产技术,尤其是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使得图像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西斯 廷圣母》不再是非得到梵蒂冈才能看到的稀罕之物,如今它广泛地复制在各种形式的图 像材料中,在画册中,在仿制品中,甚至在文化衫上。伯格进一步发展了本雅明的思想 ,他强调指出:
  视觉艺术总是存在于某种收藏形式之中;最初这种收藏是神秘的或神圣的。但是这种 收藏也是物质性的,它就在某个地方,某个洞穴,某个建筑里,艺术品就是在那里或为 那里而制作的。最初是仪式性的艺术体验摆脱了生活的其他部分——确切地说是为了能 制约生活。后来艺术的收藏变成为社会的收藏。它进入了统治阶级的文化,而从物质形 态上是,艺术品形只影单地置于王宫和豪宅内。在这一历史中,艺术的权威性是和收藏 的特定权威性密不可分的。
  现代复制方式所做的事情就是摧毁艺术的权威性,解放它——或更准确地说,就是将 其所复制的图像与其任何收藏分离开来。因为这是在历史上首次使艺术形象成为短暂的 、无处不在、非本质性的、可接近的、无价值的和不受限制的了。就像语言包围着我们 一样,它们以同样的方式包围着我们。它们已涌入了生活的主流,但却不再能制约生活 了。(注: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New York:Penguin,1972),p.32.p.20.)
  伯格在这里描述了图像如何从稀罕的、少数人拥有的收藏状态,转向复制性的大众可 接近的状态。对于这个转变,他用了一系列形容词加以概括:“复制性的”与“本真性 的”,“短暂的”对“永恒的”,“无处不在的”对特定场所,“非本质性的”对本质 性的,“可接近的”与不可接近的,“无价值的”(因为复制所致)对价值性的,“不受 限制的”对有所限制的。这诸多转变最终体现为伯格所发现的人与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 的逆变:“如今是绘画走近观赏者,而非观赏者走近绘画”(注: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New York:Penguin,1972),p.32.p.20.)。
  我以为这一结论甚为重要,它道出了人作为主体与作为图像的客体之间关系的变革。 因为在传统的收藏状态中,绘画只能为达官显贵所拥有,必须想方设法地接近这些作品 。而复制技术使得对图像的种种限制不复存在,大批量的复制品无处不在,正像有些史 家所发现的那样,和我们的前辈相比,今天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图像富裕甚至过剩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图像的包围甚至重压之中难以摆脱。这就是说,在今天这样的机械复制时 代,或者说在今天这样的消费社会中,无数形态各异、内容千差万别的图像簇拥这我们 ,包围着我们,甚至追踪着我们。无论我们在那里,也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睁开眼 睛,就免不了为种种图像所困扰,从电影、电视,到广告和印刷物,从城市规划、家具 装修,到时尚、美容或健身,我们与图像的关系与其说是“役物”关系,不如说是“物 役”的关系,是一种被图像所左右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不同意伯格的一个看法 ,那就是他认为传统绘画的权威性(亦即原作的权威性或本真性)的丧失,必然导致今天 图像对生活不再具有制约性。我以为正好相反,今天图像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在塑造我们的观念和价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如今图像比人类历史上的任 何时期更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只要对电视或广告图像对当代人生活的影响稍作考察便 不难发现,图像今天比过去有着更加强大的影响力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