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礼俗文化的再研究

时间:2009-8-8 16:46:04  来源:不详
我乐天,何忧之有? 我同天,何惧之有? ”(31)以狂放、倨傲不驯的叛逆性格和言论在明后期掀起思想的旋风。明末出现非圣无法,倒翻千古是非的“危言邪说”,学术上以异端自诩,追新求异成为时尚,童心说、市道之交说、尊生说、情教论,引得倡和者如痴如狂,蔚为社会思潮,究其学术源头,莫不与百姓日用之学有关。可以说百姓日用之学发展到明后期成为启蒙思潮的先导。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没有任何西方思想影响下的新思潮,这也说明在原装的传统社会中的儒家思想也能孕育新的元素,土生土长的礼俗文化,也可以萌发近代性的火花,这给我们发掘儒家体系中的活性思想提供了历史借鉴。
 
    礼俗文化及其百姓日用之学,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的旋风;戊戍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文革浩劫从破四旧开张,扫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浪潮席卷全国。无独有偶,孙中山作为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创制中山服;胡耀邦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任总书记,倡导穿西服,他们分别为国共两党的领袖,又都成为现代服装变革的创导者。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对礼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外在形式与内在观念形态结合起来考察的新思路,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全面认识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增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转型。在文化研究凸现生活主题的世界思潮中,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是中华文化面向新世纪的又一使命。
 


    注释:
(1) 梁治平《从礼治到法治?》,《当代中国研究》2000年第2  期, 又见故乡网玷    2001年11月15日。
(2) 刘宗迪《儒学是中国文化主流吗?》,见于《中国学术城》和士柏咨询网。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501页。
(4) 孙诒让《周礼正义》第一册,71页。
(5)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6年。《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学苑出版社,1998年。
(6) 《论语. 为政》。
(7) 《礼记. 曲礼》。
(8) 《后汉书. 循吏传奇》。
(9) 《荀子. 王制》。
(10) 转引自《阮籍集. 乐论》。
(11)《管子. 权修》。
(12)《荀子. 儒效》。
(13)《吕氏春秋. 仲夏纪》。
(14)《资治通鉴. 卷六十八》
(15) 《尚书. 旅獒》。
(16) 《诗经. 小雅. 鹿鸣之什》。
(17)  根据杨伯峻编著《论语词典》和《孟子词典》统计, 该两书俱收在《论语译     著》和《孟子译著》中,中华书局,1962年、1963年版。
(18) 《周易注疏. 系辞上卷七》。
(19)  王夫之《周易外传. 系辞上传二》
(20) 《周礼. 秋官.大行人》:“ 三岁一见,其贡器物。”郑玄注:“器物,尊彝之     属。”
(21) 《周易注疏. 系辞上卷七》。
(22) 《朱子语类. 卷六十二. 中庸》。
(23) 《朱子语类. 卷四十四. 论语二十六》。
(24)《朱子语类. 卷一百二十一. 朱子十八》
(25)《朱子语类. 卷一百一十三. 朱子十》
(26)《朱子语类. 卷二十三. 论语五》
(27)、(30)、(31)《王心斋全集. 卷一. 语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28) 、(29) 同上《明哲保身论》。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