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蜀道文化述论

时间:2009-8-8 16:48:03  来源:不详

    蜀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其起源、构造、类型、历代
通塞变迁及其在古代重大的政治、经济作用,经过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
界尤其是川陕史学、考古、文博诸多学者的努力探讨,已有不少研究成
果相继问世,并已逐渐达成共识。但是,蜀道并非只是具有交通史意义,
数千年历史风云在蜀道上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包括蜀道沿
途汉魏以降历代摩崖石刻、题名纪事、镌刻书艺、佛道造像以及有关蜀
道旅历的历代诗词歌赋、游记散文等,笔者称之为“蜀道文化”。笔者
近年来参与蜀道研究,曾就蜀道文化内容之一的唐宋蜀道诗作过一些探
讨[1],现拟对范围与内涵更为广深的蜀道文化从整体高度加以简要论
述,以期对蜀道研究的深化有所裨益。

            一、蜀道历史文化遗存概说

    作为逾越古代秦岭、巴山,沟通关中平原、汉中盆地与成都平原的
蜀道,主要有关中越秦岭通往汉中的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即所谓北栈;自汉中通往蜀中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自四川涪陵、
达县越巴山经汉中西乡接子午道)即所谓南栈。数千年漫长岁月中,千
里蜀道线上,使臣赴任述职,商贾南北往还,文人墨客题咏,地方官吏
修栈勒石,各种活动在蜀道沿线留下断断续续的文化遗迹。不仅是中国
古代道路工程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关金石书法、诗
词颂赋、游记散文、佛道宗教造像的珍贵资料。蜀道摩崖石刻主要有汉
中褒谷石门摩崖石刻、故道沿线的《西狭颂》、《@①阁颂》摩崖石
刻、陕西留坝的西晋二十四孔阁石刻、洋县华阳黑水河山崖的唐建中三
年石刻、四川梓潼长卿石屋与西崖寺石刻、剑阁鹤鸣山《大唐中兴颂》
摩崖石刻、广元观音崖石刻纪事等;蜀道书法著名的有褒斜道上的有东
汉《石门颂》、《@②君碑》、《杨淮表记》、三国《衮雪》碑、《
李苞通阁道记》、北魏《石门铭》、南宋《重修山河堰落成记》、清代
汪灏《栈道杂诗》刻石、罗秀书《汉忠武侯诸葛公八阵图注说》刻石,
故道上的《西狭颂》、《@①阁颂》也是闻名遐迩的汉代书法珍品,
与《石门颂》一起享有“国之瑰宝汉三颂”之美誉。蜀道诗歌有汉魏至
明清历代有关蜀道羁旅的题咏酬唱,其中以唐宋最为丰富繁荣。蜀道游
记主要有唐欧阳詹、李绅、刘禹锡、柳宗元、孙樵、宋代文同、张yǒng@③
、苏辙、陆游、范成大;明代张岱、王士性、何景明;清代王渔洋、
宋@④以及日人竹添井井等人的作品,其中重要的有《栈道赋》(欧
阳詹)、《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刘禹锡)、《兴元新路记》(孙
樵)、《梓州永泰县重建北桥记》(文同)、《李括知洋州》(苏辙)、
《蛮子省》(马可·波罗)、《广志绎》(王士性)、《蜀道驿程记》
(王渔洋)、《栈云峡雨日记》(竹添井井),包括元代以来外国旅游
者的作品,都在中国文学史和历史地理学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宗教遗
存主要有兴州(今陕西略阳县)嘉陵江灵崖寺唐代卧石佛像、四川广元
观音崖造像、千佛崖造像、广元皇泽寺武则天石像、剑阁武连觉苑寺明
佛教壁画,以及属于道教遗迹的梓潼七曲山张亚子大庙和相传为唐玄
宗夜梦仙人的“应梦仙台”等,大多分布于南栈沿线。这些蜀道文化遗
存因地处荒僻险峻,距关中、中原等历史频发战乱区较远,战争破坏不
大,故基本得以较完整的保存。从蜀道文化遗迹分布来看,故道、褒斜
道、金牛道(南段为剑阁道)遗存较多,而傥骆、子午、米仓道遗迹较
少,与历史时期蜀道诸路交通主支线繁疏状况大体相等,呈现出明显的
偏差性与地域性。从蜀道文化分类来看,蜀道涉及古代刻石、书法、诗
歌、游记、佛道造像、名人踪迹、神话传说等,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可
视性的人文景观,又有可读性的文学作品,是灿烂悠久中国文化史长河
的一条独具特色的支流。

            二、蜀道石刻与书法

    蜀道文化的首要成份当推镌刻于蜀道诸栈、数量可观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系先将崖石人工磨平,然后在其上书丹、刻写,记事铭功,以
期传之不朽。历史上这一勒石铭功记事形式当源于秦朝始皇。李斯随同
秦始皇巡游会稽、碣石、泰山等地、都留有摩崖刻石颂杨秦德、惩诫士
民。东汉时摩崖刻石之风渐盛,蜀道石刻即始于东汉。著名的《石门颂》
(全名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②君碑》(全名为《@②
君开通褒斜道》)《杨淮杨弼表纪》、《@①阁颂》(全名为《武
都太守李翕析里桥@①阁颂》、《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
阴阿阳李翕西狭颂》)等均是东汉时期镌刻出来的作品,也是我国现存
为数不多的汉代石刻中之珍品。东汉至明清,蜀道石刻连绵不断,层出
不穷,其中不乏具有重要史学文献价值者,如魏末晋初的《李苞通阁道》
、《潘宗伯韩仲元通褒斜道题名》、北魏左校领贾三德颂扬梁秦刺史羊
祉重修褒斜道的《石门颂》、南宋晏裹《重修山河堰》摩崖等,都是研
究历史上川陕交通的重要实物史料,又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蜀道石刻首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石刻纪事内容不仅多可与正史
文献相印证,而且不少石刻还可充实史书记载的阙略和纠正某些史志著
作的讹误。蜀道石刻纪事涉及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如《石门颂》有“高
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涉及楚汉之初汉高祖刘邦
受封汉王,就国南郑及反击三秦之事。楚汉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封为
汉王,领巴、蜀、汉中之地。关于刘邦集团南赴巴汉路线,由于《史记、
留侯世家》中有张良送高祖至“褒中”之语,故学林历来认为所走为褒
斜道无疑,但《石门颂》明言“道由子午,出散入秦”,来往路线交待
甚明,结合《汉书·高祖本纪》:“项羽使卒三万人从汉王,……从杜
南入蚀中”,说明刘邦赴汉中所行乃长安以南的子午道,“出散入秦”
与《汉书·曹参传》所载“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辩、故道、雍@⑤”
恰相印证。再如东汉汉中郡西与氐、羌为邻,常遭羌人侵扰,这在《石
门颂》中也有反映:“中遭元二,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
对照正史,当为实录。《后汉书·安帝纪》载:“永初二年十一月,先
零、羌、滇零称天子于北地,遂寇三辅,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
中太守黄炳”;《后汉书·邓zhì@⑥传》也载:汉中“时遭元二之灾,
人士饥荒,盗贼群起,四夷(疑为“西夷)侵畔”。说明《石门颂》纪
事的真实性。再如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复修褒道事,《后汉书·
明帝纪》记载寥寥,《华阳国志·汉中志》失载,而褒谷口《@②君
开通褒斜道摩崖》则有明确详细的记录。该石刻记汉中太守@②君奉
诏承修褒斜道,计兴修“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
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到永平九年(公元66年)路桥工程
竣工后,“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稳”。刻石所提及的驿传设置名称和
型制,为东汉正史文献所仅见,弥足珍贵,已引起学术界关注[2],是
东汉前期秦蜀交通史的重要史料。
    汉中褒谷石门南侧的《李苞通阁道》摩崖石刻虽共三十八字,但史
料价值甚高。文字如下:“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荡寇将军浮亭侯谯国
李苞字孝章,将中军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此阁道”。这是魏景元四年(
公元263年》魏荡寇将军领工督修褒斜道之简略纪事,也是三国时期留
在蜀道的唯一石刻文字。由于三国碑碣国内十分稀少,为后世所见之碑
刻仅《受禅表》、《上尊号》、《曹真残刻并阴》[3]等数块,故《李
苞通阁道》石刻的价值不言而喻。至于该石刻所记录的魏灭蜀后修整褒
斜道事,《三国志·魏书》诸传均未见记载,因之也就成为研究三国末
期历史一条珍贵史料。
    具有重要史学价值的蜀道石刻,除上述所列外,尚有《@①阁颂》
、《石门铭》、《重修山河堰落成纪事》、《新修白水路记》、四川梓
潼西崖寺石刻、剑阁鹤铭山摩崖石刻等,限于篇幅,兹不一一评述,但
都是研究川陕交通、宗教的重要依据。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书体字形历秦篆、汉隶、魏体、唐楷之演变至
宋代而基本定型规范化,故汉代至宋代是书法艺术嬗变极为重要的阶段。
但历经千百年历史沧桑变迁,留传至今的汉魏唐宋书法真品已寥若晨星,
而蜀道石刻却奇迹般地保存着自汉魏至明清近两千年间为数可观的书法
实物,现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不可多得的瑰宝。
    蜀道石刻书法艺术作品以汉中褒谷口石门摩崖石刻最为集中并闻名
于海内外书界。石门位于褒斜道南端,系古代一人工开凿的隧洞,并被
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人工山体岩石隧洞[4]。由于褒斜道历
代都有塞绝复通修栈之举,故后人在石门内外每每勒石铭功纪事、题字
留名,因之形成国内罕见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