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蜀道文化述论

时间:2009-8-8 16:48:03  来源:不详
的一处古代石刻摩崖群,除纪事之史料文献价
值外,也有很高的书法认识与审美价值,是国内不可多得的研究自汉至
清历代书刻艺术演变的实物标本,其中所谓“汉魏十三品”早在唐宋时
代即屡被拓印,流传九州[5]。
    汉隶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种书体,国内现存汉隶石刻已十
分有限,石门摩崖中的《石门颂》与陕西略阳的《@①阁颂》、甘肃
成县的《西陕颂》合称“汉三颂”,是汉隶书艺的典型代表作品,向为
海内外书界的珍重。从笔法上看,《石门颂》古拙质朴,笔力沉厚,落
笔收尾,藏峰回划,颇似秦篆,方圆并用,尚带某些自秦篆脱胎不久的
特征。但《石门颂》近代以来颇受书法金石学家所看重,王昶《金石萃
编》推其为“汉人杰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之为“劲挺有姿”、
“隶中之草”,杨守敬《评碑记》誉其为“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
六朝疏宕一派皆从此出”。《西狭颂》的书法特点为庄严浑穆、苍古雄
稳,杨守敬称之为“方整雄伟,可观而不可临也”。《@①阁颂》因
镌刻于秦岭深处嘉陵江悬崖之上,前人知之甚少,近代以来方以拓片形
式流传,但同样作为汉隶典范,颇受书家推崇,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云:“吉尝爱@①阁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章
法、结体,独有此意”。平原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康氏之意为著名的
颜体创意乃传承《@①阁颂》,确实,《@①阁颂》“布局严整,
章法茂密,不事雕凿,寓巧于拙,形成沉着稳重、深沉朴拙的气势,但
又露着汉隶气度恢宏的风采”[6]。汉“三颂”字形与用笔与汉简中的
隶书有不少仿佛之特点,近有学者将《石门颂》与《居延都尉简》、《
桓帝诏令简》等作了比较分析,发现好几处用笔收锋皆有相同之处[7]。
这就雄辩地证明了蜀汉隶与汉简作为同一时代的实物,文字与书体风格
的相通性,因为书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除“汉三颂”外,石门摩崖石刻群中的《@②君碑》、《石虎》、
《杨淮表纪》、《李苞通阁道》、《石门铭》也是汉魏书法珍品。《石
虎》笔体圆润,俊逸秀慧,据清代罗秀书《褒谷古迹辑略》载为西汉末
年隐于褒谷之大隐士郑子真所书,若此言不虚,则当是蜀道仅存的西汉
作品。《@②君碑》“笔划平直,无波磔,竖笔短促,横笔特长,大
都呈扁平状,少数呈方形,隶势已具,而古意甚浓”[8]。按《@②
君碑》镌刻于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为石门摩崖中年代较早的
作品,属汉隶尚不成熟之标本。《李苞通阁道》乃戎马倥偬之时应急实
用之作,书法虽非精美佳作,没有恪守传统汉碑中横平竖直、工笔正严
的章法,但正是这种不轻意的“业余之作”显得自然活泼,被后人称之
为“乱石铺街”,倍受激赏,是三国时期一件稀罕的“民间”书法作品,
带有某些由隶而楷过渡时期的特征。《石门铭》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
509年),系我国魏体碑刻代表作之一。《石门铭》运笔工整,气势雄
浑,遒劲恢宏,已是成熟标准的楷书型魏体书法典范。这样,从汉到北
魏,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就展现了篆——隶——楷书法演变嬗通过程生
动的实物书法标本,如此集中、系统、完整,国内尚未发现有类似遗存。
此外,剑阁鹤山南宋翻刻的唐代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系国内仅存
的《中兴颂》宋代石刻,书法雄健庄重,颇具颜体楷书雍容华贵风格,
古人称之为“如驱千金骏马,倚三山而立”[9];而鹤鸣山上重阳亭内
唐代诗人李商隐撰写的《剑州重阳亭铭并序》,运笔清丽,欧体风格甚
明,为唐人碑刻书法上乘之作。
    蜀道与中国书法史关系甚大,石门摩崖石刻群、《石门颂》、《@
①阁颂》、《西狭颂》组成的著名的“汉三颂”灵崖夺、鹤鸣山唐宋
石刻群等重要书法作品场,缘于蜀道修栈开路而产生,并因蜀道特殊的
地理位置而赖以保存传世,构成了蜀道沿途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而蜀道
也因拥有这一大批石刻书法珍品而为海内外书界人士所向往,因之蜀道
在中国文化史上无疑占有一席地位。对此,笔者将在《论蜀道在中国古
代文化传播交汇中的作用》一文中重点论述。

           三、蜀道与蜀道文学

    蜀道以艰险崎岖难行著称于世,而其闻名于天下,相当程度上又与
历代诗人名士在其有关蜀道的诗文作品中的描写演染大有关系,李白一
首《蜀道难》使蜀道声名远播即是证明。实际上,自汉魏以来,有关蜀
道的颂赋、诗歌、游记就连绵不断,其中不乏名人名篇、佳作美文,形
成一种以蜀道之旅为题材的文学形式——蜀道文学。
    石门摩崖中的《石门颂》、《石门铭》、《@②君开通褒斜道》、
《杨淮表纪》、故道线上的《@①阁颂》、《西狭颂》从文学形式来
看,基本上属于汉代赋颂类文章。赋颂文体兴盛于两汉魏晋,班固《汉
书·艺文志》、范晔《后汉书·文苑传》、陈寿《三国志》、严可均《
全上古三国六朝文》等均收有不少赋颂类文章。颂其实也是赋的一种形
式,专为歌功颂德而作,如《石门颂》就是颂扬已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复
修成褒斜道盛事功德之文,《石门铭》系歌颂北魏梁秦刺吏羊祉之文,
《@①阁颂》、《西狭颂》都系歌颂东汉武都太守李翕之文。颂类文
赋一般采用四言韵诗形式、典雅庄重、富于节奏。如《石门颂》:“君
德明明,@⑦焕弥光。刺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缓亿衙@⑧
。春宜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雅以方”;《石门铭》状描自
然景观也十分凝炼生动:“水眺悠晶,林望幽长。夕凝晓露,昼含曙霜。
秋风夏起,寒鸟春伤”。如此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句子还有许多。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评论颂体类文章时说:“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练,
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臣;敬慎如铭,而异夫规戒之域;揄扬以发藻,
汪洋以树义,唯纤曲巧致,与惰而变”。用之评价《石门颂》等蜀道颂
体文章,同样是十分恰当的。
    蜀道文字中成份最大、最普遍的文学形式是诗歌。蜀道诗起源于南
北朝时代,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中即收有南朝萧纲、刘孝威、
阴铿等人以《蜀国弦》、《蜀道难》为题的数篇歌词。[10]唐宋川陕交
通兴盛,蜀道诗创作也趋向繁荣,沈quán@⑨期、王勃、李白、杜甫、元
稹、李商隐、郑谷、石介、文同、苏轼、陆游、范成大、吴泳、汪元量
等著名诗人均有蜀道诗传世,其中象李白《蜀道难》、李商隐《筹笔驿》
、郑谷《兴州江馆》、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等都堪称经典之作。明
清时期,蜀道诗数量仍然可观,著名文学家方孝孺、康海、何景明、王
渔洋、吴梅村、宋琬等都有不少颇具历史地理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的诗
作,其中尤以王渔洋陕川栈道之旅诗与宋琬《栈道平歌》、梁清宽《贾
大司马修栈道歌》最为闻名。笔者曾在《唐宋蜀道诗的历史地理价值》
[11]、《论唐宋蜀道诗的文化史意义》[12]两文中重点探讨过蜀道诗的
史地学术价值与文化思想史意义。元明清蜀道诗在唐宋蜀道诗主题、内
涵、外延方面有更深广的开拓,但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沉郁悲凉、幽远深邃的美学意境。为节省篇幅,
此暂不详论。
    除蜀道诗以外,唐宋以来文人学士还写下了不少记述蜀道旅程的游
记,或描述栈道沿途奇险景观,或抒发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感叹,其
历史地理学价值和文化史意义同样不可忽视。蜀道游记散文较重要的有
唐代柳宗元《兴州江运记》、刘禹锡《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孙樵
《兴元新路记》、《书褒城驿壁》、北宋文同《梓州永泰县重建北桥记》
、李复《yì@⑩水集·与王漕书》、南宋李耆寿《灵崖叙别记》、元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川陕部分描述、清
代王渔洋《蜀道驿程记》、道光时日本学者竹添井井的《栈云峡雨日记》
等。
    唐宋至明清这批蜀道游记散文首先是研究川陕交通及其变迁的珍贵
史料,如唐代后期新修的文川道(系褒斜道一旁支),《旧唐书》、《
唐会要》等文献中记载极简略,以至后世许多史地学者甚感困惑。八十
年代以来,学者始从晚唐文学家孙樵的文集中发现《兴元新路记》[13],
问题方得以基本解决。《兴元新路记》为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孙
樵亲历新辟的兴元路后所写,记述自己从扶风东皋门进秦岭入栈后沿途
所见驿馆村落、山谷溪流、栈孔石刻,至山南城固文川驿出山。由于这
条新路筑修不到一年便“为雨所坏”[14],通驿时间极短,所以孙樵之
文是该道路唯一真实详细的文献,史料价值甚高。
    自元代起,外国旅行家也开始旅游考察蜀道,并有记述。元世祖时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有秦蜀之行,《马可·波罗游记》第
四十二章、四十三章至四十四章先后记录了自忙哥刺(Mangalu)驻跸地
西安府西行翻越秦岭踏上栈道径“蛮子省”(Achbaluch Manji)汉中府
再越大巴山至成都府(Sin-din-fu)的长途旅行见闻。虽系马可·波罗晚
年在狱中回忆所记,且又经过数种文字辗转翻译成中文[15],但依然可
以反映元代川陕蜀道沿途城乡风土物产的某些真实信息。如游记写自西
安府西行,“一路上有许多美丽的城镇和小城堡,那里的居民以经营工
商业为主,也生产大量的丝”。可以看出是有关西安至宝鸡沿途所见景
观与社会经济状况。旅行家进入汉中盆地后,又有如下文字:“这里土
地平坦,人口稠密,居民依靠商业和手工业为主。这里生产生姜,商人
们将生姜行销到契丹省内的各地牟取暴利。这地区的小麦、稻米和其它
谷物也十分丰富,并且价格合宜”。关于元代汉中盆地社会经济状况,
我国历史文献涉及甚少,而《游记》中的这段记载涉及汉中地理、人口、
商业、手工业、农作物、土特产品等,弥足珍贵。《游记》还真实摄录
了自汉中去成都沿途自然及人文景观:“这片人烟稠密的平原,一直延
伸到两个驿站远的地方,接着又是高山、峡谷和森林。再朝西径直骑行
二十天,继续发现这一地区仍有人烟,他们也是信奉佛教,他们依靠地
里的庄稼、山上的猎物过活”[16]。这显然是金牛道沿途巴山山民宗教、
经济生活景象的简要回忆。
    清初著名诗人王渔洋曾两次往还川陕,经过褒斜道,将沿途所作诗
文编汇为《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陇蜀馀闻》,后人编
汇有《渔洋箐华录》,其中尤以《蜀道驿程记》对蜀道研究意义甚大。
王渔洋所行乃明清连云栈道,与秦汉褒斜道北段已有不同,北段入口已
由méi@(11)县改为风翔草凉驿,《蜀道驿程记》记诗人入栈时写道:“
出风翔南郊,遥望陈仓山,直插天汉,与太白、终南连亘,秦蜀大阻也”
。至连云栈著名险关柴关岭正逢豪雨如注:“诸山出云,缕缕石上。过
右陈仓道,即两当道也。度柴关岭,岭上下二十里,石齿廉利如剑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