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大禹文化研究综述

时间:2009-8-8 16:49:13  来源:不详
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历来是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本世初至建国前,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了一批成果,提出的见解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夏代社会及夏民族、夏代地理、夏商周之关系等方面。建国以来,包括夏禹文化研究在内的先秦历史的研究始终没有间断过。1977年11月, 在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遗址举行了一次现场会,此后因种种原因,研究工作一度显得沉寂。相反,在香港及海外,夏文化研究颇显活跃。 
  1982 年, 香港中文大学和1990年美国洛杉机加州大学均召开过夏文化研讨会。美国华裔学者周鸿翔教授于1990年编辑推出了一部《夏史夏文化研究书目》。80年代初期恢复建立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引领和组织全国各地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1985年,中国先秦史学会编辑了《夏史论丛》一书;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先秦史研究动态》,到目前为止已出版30多期,每期收录的10多篇论文中,不少涉及大禹及夏文化。1987年,孙淼先生的《夏商史稿》问世,其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夏史;1988年,郑杰祥先生的《夏史初探》印行,更是第一部夏史专书。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石林先生整理的徐旭生先生遗著《尧、舜、禹》(上、下),分别刊载于《文史》9、40期,共5余字,是较为系统地研究尧、舜、禹的专著。近几年来,先秦史学会先后与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市的有关部门联合召开大禹及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将与会代表提供的论文辑集出版,大大地促进了全国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工作向着纵深发展。 

  国务院1999年启动组织的多学科合作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牵头,2001年已阶段性完成商周阶段的工作,并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近年来人类遗传基因研究进展迅速,对于中华各民族的起源、形成、融合诸问题的研究,可望取得新的成果。 
此将笔者所了解到的全国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四川省 
1.大禹故里北川的研究活动 
  据史籍记载和专家、学者考证,大禹这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就出生在北川。这是北川的骄傲,也是北川的财富。虽然历史上不乏有识之士对大禹进行过研究和颂扬,但零星分散,断断续续。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川对大禹的研究热火朝天,广泛深入,成果颇丰。这一研究从文史工作者单个分散的研究发展为县委、县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从对大禹出生地的研究发展到对大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造福万民的民族精神的研究;从对大禹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发展到对整个夏文化的研究;从对大禹及夏代史学的研究发展到对古代民族学、水利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这一研究从北川扩大到绵阳、四川省,直至全国范围内众多的专家、学者参加。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确:弘扬大禹精神,促进北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86年7月,在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禹里乡和甘溪乡的同志不约而同地提出开发禹穴沟和猿王洞旅游资源的想法,得到县上的支持。后来猿王洞的迅速开发,激发了县内开发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1987年,成立县外事旅游办;由县政协、县志办、文化馆的文史工作者经过几年研究,于是年底编印出《禹生北川》一书,在县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使更多的干部和群众知道北川是大禹故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大禹故里风景名胜、自然风光的价值,引起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1988年5月,副市长李举之带领市外事旅游办的同志到禹穴沟、石纽山考察,给予很高评价,鼓励北川开发这一旅游资源。1989年5月,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中的内行和有关专家到禹穴沟和青城后山进行比较考察,认为大禹故里确实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为此专门给市委、市政府写了报告,就大禹的历史地位和大禹故里的人文资源、自然景观、羌民族风情、交通条件、开发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肯定了大禹故里的开发价值,希望市上进一步给予重视。同年6月,李举之等再次到北川考察,作出四点指示:建立专门班子,确定一位副县长或县委常委负责;开展对大禹的专门研究;搬迁禹里乡政府(今禹穴办事处),恢复禹王宫;请城建部门搞规划设计。紧接着,县委书记朱树林召集四大班子领导对开发大禹故里,开展大禹研究作了专题研究。决定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勤帜牵头,具体工作由外事旅游办负责。城建局立即请绵阳市建委规划处进行规划;交通部门负责修路,林业局加强了禹穴沟、治城(今禹里)一带的绿化;水电局抓禹穴沟的水土保持;宣传、文化部门拍摄照片和电视专题片,进行对外宣传,对羌族民歌、羌族锅庄舞进行收集整理和普及。交通部门会同旅游办,1989年9~12月,仅用三个月时间,修好了禹穴沟内4公 
里游山道和6个亭子,架桥4座。11月,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规划论证会在北川召开,省、市有关专家熊世尧、王文才、席世红等出席,李举之副市长专程到会讲话。规划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主张规划高规格、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分步实施;主张恢复禹王宫、神禹故里坊,在治城(今禹里)修建大禹纪念馆;支持苦竹坝电站上马,在苦竹坝和漩坪之间形成8公里的大禹湖。1989年12月下旬,朱树林、母广轼、陈勤帜、邓德荣等两次去成都看望了对大禹研究和大禹故里开发非常关心的四川省原副省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资深文史专家、96岁高龄的张秀熟老前辈,向他汇报了大禹故里的恢复建设情况,张老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不仅是北川、绵阳的大事,也是四川省乃至整个华夏子孙的大事,希望抓好。 

  1990年3月,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大禹故里为市级风景名胜区。4月,陈勤帜带领有关人员到茂县、汶川实地考察了汶川的石纽山、禹迹等,与汶川县的文史工作者座谈,了解汶川对大禹出生地的研究状况。知己知彼,感到禹生汶川的史料依据、历史遗迹依据都远远不及禹生北川充分,增强了对“禹生北川”的研究、宣传和开发大禹故里的信心。5月2日,李德书在《绵阳日报》发表《禹生石纽在北川》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5月5日,“禹生石纽”考察座谈会在北川召开。省社科院、四川大学、 省民委、省水电厅的专家以及绵阳、北川的文史、民族、水利工作者30多人参加。朱树林、梁安礼、蹇洪秀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勤帜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研究大禹、开发建设大禹故里的目的、意义和已做的工作,阐述了禹生北川的依据等,省社科院院长陈世新、研究员李有明、胡大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常正光、副教授周九香,绵阳市高显齐、钟利戡、李德书、郑定理等在会上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开发大禹故里,研究大禹,彰扬大禹功德,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振奋民族精神意义重大;专家们认为大禹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夏朝是存在的,禹生北川依据充分;专家们还一致主张成立大禹研究会,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和交流 
,保护大禹遗迹,加快大禹故里的开发建设。座谈会后,陈勤帜撰写的《禹生石纽考察研究会综述》在《绵阳日报》和《绵阳论坛》发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此后,一方面抓文史资料的整理,由县政协文史干部王清贵、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钟利戡负责。从130多种古籍文献中,辑录出有关大禹的史料10多万字,编成《大禹史料汇集》,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诗书画院院长杨超题写书名,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文物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文史专家张秀熟作《序》,由巴蜀书社出版。一方面筹备成立大禹研究会,由县外事旅游办负责。 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分别与北京、 哈尔滨、成都、重庆、绵阳、德阳、广元、乐山、北川、江油、阿坝州及陕西石泉、浙江绍兴等地有关人士近百人取得联系。1990年10月16~19日,先后在绵阳、北川召开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大禹142代孙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姒元翼、北京图书馆外采部副研究员黄登培、浙江绍兴大禹陵文管所所长陈观荣,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冉光荣、副教授马德真、周九香,川师大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谢元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赵殿增,南坪县外事办主任张善云,绵阳市政协主席李举之、副主席高显齐,市人大副主任蒋安忠,市政府副市长向正,省、市报刊、电视台记者,以及北川县党政领导朱树林、梁安礼、尹昌贵、涂长清、陈勤帜、蹇洪秀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50多人。筹备会上,讨论了《四川?
大禹研究会章程》,推举出四川省大禹研究会领导成员。同时,围绕“禹生石纽”展开了学术交流,到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用大量史实,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三个问题。一、夏王朝是存在的,大禹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二、禹生石纽在北川;三、弘扬大禹精神意义重大。与会专家、学者于筹备会前后撰写论文27篇、10多万字,由陈勤主持编辑成《大禹研究文集》,内部印刷出版,张秀熟为该文集题词:“华夏之光,源远流长。” 

  1991年10月,中共北川县委宣传部、北川县政府旅游办联合编写了《大禹故里──北川》一书,其中“禹里揽胜”部分收录了探讨“禹生北川”的文章10篇。 

  1991年11月6日,经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审查同意,省民政厅批准登记的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在北川县人民政府第一会议室召开成立大会。各地会员代表和中央、 省、 市、阿坝州、北川的专家学者、有关领导、新闻记者共87人参加成立大会。会议讨论通过了研究会章程,产生了研究会领导成员:张秀熟、廖伯康、杨超、韩邦彦、何雨农、姒元翼任名誉会长;周礼成、李绍明、高文任顾问; 李举之任会长, 高显齐任常务副会长,马敬洪、冉光荣、王泰昌、杨吉生、蒋安忠、肖宗弟、蹇洪秀任副会长,陈勤帜任秘书长,邓德荣、李德书、钟利戡、黄成发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8名,理事49名。名誉会长杨超、 何雨农不顾年高岁大,专程出席了成立大会;98岁高龄的张秀熟发了贺电,并发表书面讲话。

  1992年3月,陈勤帜带领何元兴、邓伟赴河南郑州、禹州、登封、偃师、山西夏县等地考察,联络关心大禹及夏文化研究的有志之士。拜访了夏史专家,翻阅了这些市、县的地方志,与当地文史工作者座谈,搜集有关大禹的图片;到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和夏县禹城遗址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情况,发现禹生中原的说法只是民间传说,缺乏史料证据,中原诸地的地方志一致记载为“禹生西羌石纽”。7月2~5日,首次全国“大禹及夏文化研讨会”在北川召开,来自中纪委、中国社科院、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北京文物局、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社科院、哈尔滨、陕西石泉、河南禹州、川大、川师大、川师院、 省社科院、 省民委、省民研所、省水电厅、省地矿局、省社科联和绵阳市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