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是文化源泉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以“文化革命”封嘴巴
以“暴民文化”来妖化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中国文化强国的起点
向深圳学习创新型文化发…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
小学文化的高院法官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最新热门    
 
文化定义•文化表现形式•文化生产

时间:2009-8-8 16:50:04  来源:不详
,由于在居住形式,生产形式,家庭形式、婚姻形式、教育形式等生活方式方面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还是显露文化的较大区别。

从现实来说,当代西方青年热衷体育运动,崇尚理性,热爱生命,挑战生命极限,这与浮士德精神有关联;即使是非理性、后现代的表现,也比大多数中国青年执著,谨慎,富于主动性;而我们虽然有我们的优点,如集体归属感较强,沉着,坚定,但有时表现得过于盲从,缺乏主动性,冲创精神不够,严谨性不够,虔诚不够,这正是不同文化的体现(并不等于说,没有个体差异性)。

文化的差别和同一始终处于矛盾的运动之中。表现形式的不同往往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的,形式只是使我们更容易唤起回忆和体验。

三、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生命力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是整个地球生态平衡的前提。同样,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是文化生长和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政治化、产业化,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架势。如果预测未来的世界文化,即使是大杂烩,令人大跌眼镜,文化也是发展的,但是有识之士担心的是,表现形式的萎缩,就象濒危物种的增加一样,预示着某种危险。抵抗文化同化的武器不仅要靠宗教情感和民族化自觉意识,还要有维护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意识,反抗文化专制。

举例来说,节事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孔子诞辰、重阳节、腊八节、祭灶等等(可现在国家法定认可的有几个?)。古代节俗的文化意义大致有:1、反映农业自给经济的生活规律,调剂单调农事时序人们的生活乐趣。2、展现祖先崇拜与宗教祭祀祈福活动。3、反映传统的伦理观念。以清明节为例,清明墓祭,起于上古。《周礼·春宫·冢人》记载:“凡祭,墓为尸。”尸就是神主。清明扫墓烧纸钱,又与寒食节有关。晋人介之推不言禄,被焚而死,晋人哀之,以其死于清明前三日,故于此三日禁火不举。至清明乃祭扫。历代自天子及庶人,都重视墓祭,藉以表达慎终追远的孝思。清明与祭扫有关的活动还有插柳、荡秋千、拔河、蹴鞠、赏花、登高、竞渡等。有诗为证:“寒食清明数日中,西园花事太匆匆。”“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陆游)这些活动烘托出了文化的传统气氛。再如过年,祛灾祈福的宗教性很强、休养生息的娱乐性也很强。贴对联、拜年、守岁、放炮仗,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而除去了这些内容,更代之于联欢晚会,则不伦不类。只能感慨人心不古。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节日形式的衰败,新节日(洋节、政治性节日)变多,风行,体现了文化受到社会经济变迁而变化的特征,但另一方面,说明我们自己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强。是否没有必要性了呢?非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由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原理以及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作用,我们还应该具有自觉的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意识。如此,才不至于“文命危浅,朝不虑夕。”

这里引申到中国文化危机的老话题。在施宾格勒那里,中国文化作为六大文化之一(其余为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墨西哥文化),已经衰亡了;在汤因比那里,中国文明作为世界上二十六种文明之一,作为四大古代文明仅存的文明,也奄奄一息了。张祥龙教授发表了一篇《中国文化的危机》,提出下面的主要观点: 

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礼、文、仁、德、《春秋》等)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举例来说,道家文化至今尽管十分衰弱,但还是有自己的生命实践团体的,也就是还有道教徒这么一批人或团体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传承着道家文化的精髓。佛家文化的传承团体也是后继有人。印度的印度教、日本的神道教等也是这样……像儒家或儒教这样,影响曾经那么巨大深入,却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其传承团体荡然无存的情况可谓绝无仅有。……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以西周的“乡遂(村社)”、“辟雍(学校)”为始,在三千年中变化不少,但还是保存了“耕读传家”的特点。但自中国倾全力以西方意义上的工业化为强国之术之后,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相比于工业化、城市化的生存方式,以土地为生的农业生存方式的地位日渐低下。……家族结构也正在丧失以前曾有过的文化含义(比如家规、祖训)和良性循环的特点,越来越趋向浅层的利益结合和简单的排外。至于城里人的生存结构,是逐渐趋向无机化,不仅家庭越来越小,家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而且即使是小家庭的结构也正受到自愿无子女家庭、离婚、同居而不结婚、以及快乐的单身汉等生存方式的损害。当代的中国人对人伦孝悌的看法与一百年前相比是大大不同了,总的倾向是越来越淡化冷漠,转而注重个人及利益集团的功利及发展。无人伦含义的“单位”、“机关”、“公司”成了人们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一个中国孩子从被怀孕、出生、哺育、受教育(幼、小、中、大学)、找工作、结婚、维持家庭、对待年老父母,到他或她自己如何得到娱乐和精神满足,如何应对疾病、挫折,最后如何面对死亡,这里面还有多少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有多少传统文化的总体形态(包括传统的技艺,如算盘、中医、书法、民乐、京戏或地方戏)的影响?从身体上看,是西医的方法和技术占主导,接生、打疫苗、查体、诊断、下药、开刀、……,不弄到西医束手无策,很少有人会求助中医。教育上,哪里还有传统的私塾、书院、大学、科举的影子?只有西式教育与考试制度的门类与规则。……面对挫折、死亡时,的确,儒、道、佛似乎还能提供某种帮助,但也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利益团体的意识形态和西方宗教的影响不断扩大。

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儒家语言集中存在于《四书》、《十三经》等经典中。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呜呼哀哉!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非认定它是落后的根源而务必铲绝?留过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使用西文之后,偶一读到中文、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的悠久、丰厚和诉诸直觉的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要罪过。                

除了这四个标志特征外,张教授还谈到节事的问题。认为与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丰富、深入、隆重、神圣化相比,我们的春节已经被剥得相当光秃了。可是他的观点却在网上遭到许多批评,甚至谩骂。有人说他抱残守缺,有人让他读读顾准和李慎之,还讽他枉为大学教授。认为传统文化就该衰亡,就该用西方文化改造。

如何看这个问题呢?我个人认为,张教授的观点有可质疑之处。如果就文化与经济形态的关系来说,社会经济形态和经济关系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伦理关系的改变和相关文化表现形式的变化,因此,上述文化特征不是不可改变;改变了,也无可厚非;传统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用伽答默尔的话说,传统不是“being”,而是“becoming”。然而,这种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我们是应该检视一下,如果一种文化的主体价值观隐没了,还能称其为原本的文化吗?用朱学勤教授的话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空气,空气怎么能改造?或者说改造了,就失去了民族性,原创性。进一步地,即使文化必须改造,传统作为民族的血液,并不可能完全剔除;文化毕竟是一种精神力,它的内容和形式,只要不是糟粕,有特色,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自豪感,就应该自觉传承,而不是主动排斥;难道当代青年真的可以不要传统?

这里又引申一个话题。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还是毛泽东?上述各位都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传人,也都猛烈抨击过传统文化,因此对于他们个人而言,这是个假命题。对于社会而言,这也可能是个假命题,但也可能因为他们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就毛泽东而言,他从青年时代就信奉斗争哲学和运动哲学,无论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还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体现他对文化的认识偏重于精神方面,尤其注重文化的伦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但是,如果说在引进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有所谓传统文化的断裂的话,毛泽东有可能在以下方面发挥了作用:1、一元政治文化的建立,将传统文化直接推向对立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往往由于阶级斗争而流于口号。2、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集体主义原则,虽然蕴含了传统文化对人的存在基础的实质,但却忽视了传统文化中个人层面的道德自律。3、可能最重要的是,极大地抑制了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难于贯彻。

四、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生产

1、 概念,内在冲突,妥协

文化生产从常识上讲强调个体的灵感和创造力。 从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观点来说,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有组织的生产。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它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特征。而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的内在的苦闷精神的心理活动。有人这样说:

如果在20年前,有人说唱歌、跳舞、音乐、体育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有人提出以文化旅游业为地方经济的龙头产业或支柱产业,也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在今天,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已堂而皇之地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文化经济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践。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据报道,90年代,国际旅游已同汽车工业、石油工业一样,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性产业。而且,国际旅游正以迅猛发展的势态成长为全球效益最大的行业。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资料显示,近年世界超大企业500强中,科技、文化、信息产业越来越多,娱乐产业迪斯尼,其产业规模及赢利已进入世界前十强。前几年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十几个亿美元的票房价值,仅一部影片即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敌。2000年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也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文化研究,网站,2003-6-2.)

文化的生产性和产业化,可以用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来认同。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