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出口退税“全退”产品酝…
祝“全球年龄最大博主”…
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
关于组织开展“全民健身…
国家体育“全民健身日”…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最新热门    
 
“全盘西化”Vs“中国本位”——试论1930年代中国关于文化建设路向的论战

时间:2009-8-8 16:51:49  来源:不详
 陈序经坚持「全盘西化」主张的两个理由是:

  第一,「西洋文化,的确比我们进步得多。」 陈序经认为,从文化发展上看来,西洋近代的文化的确比我们进步得多,它的思想也比中国的思想来得高。西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科学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都比中国的好。就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上头,我们也不及西洋人的讲究。即使是死的国学,也须赖西洋方法的注射,才能保其生存。在西洋文化里面能够找到中国文化的好处,反之,在中国的文化里未必能够找到西洋的好处。从比较上来看,中国的道德,不及西洋。中国人无论是公德还是私德都不好。西洋文化因它是由许多不同文化组合而成,所以中世纪的局势,也比中国好。

  第二,「西洋现代文化,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去接受,它毕竟是现代世界的趋势。」 陈序经认为,从理论方面说来,西洋文化,是现代的一种趋势。一切政治,社会,教育,经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理论上和事实上,中国和非西洋国家,都无一而非渐趋于西洋化。从空间看去是如此,从时间看来也是如此。西洋文化,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从而成为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对着现代世界文化,虽欲不加以接受,亦会被迫着去接受,因为文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试看东邻的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尽量地采纳西化,结果便一跃而跻于富强之域,他们不仅种族因之而兴盛,他们祖宗所遗下的文化也因之光荣。20

二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派」,简称「中国本位派」、「本位建设派」或「本位派」,由「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倡议者和声援者构成。倡议者是发表「宣言」的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樊仲云、萨孟武等十位教授。声援者包括主张「中西调和」21的穆超,主张催动中国旧文化的「老根」再发「新芽」22的张东荪,主张「继续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保存」和「采纳」中国和西洋「优美文化」、「还要创造新文化」23的吴景超,主张「民族本位」24的陈石泉,主张「三民主义即中国本位之文化建设纲领」25的陈立夫,拥护「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反对「中国文化本位」的文化建设26的常燕生,强调要有一种「国民性之道德」精神27的太虚法师,认为「建设中国本位意识」是「建设中国本位文化」之「前提」28的刘絜敖,主张「破中求立」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29的丁遥思,赞成「中国化」的「新启蒙运动」30的张申府,主张「一切物质文化建设采用最新的发明,一切精神文化建设非有批评态度不可」31的李麦麦等。「本位派」的舆论阵地主要是《文化建设》。具体主张体现在王新命等十教授于1935年1月10日在《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和同年5月10日在〈文化建设》第1卷第8期发表的〈我们的总答复〉(以下简称〈总答复〉)两文中。主要主张在〈宣言〉里,〈总答复〉是对批评派的回应和对〈宣言〉的补充。这次讨论的成果结集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

(一)问题意识

  「本位派」认为,从发生了以解放思想束缚为中心的五四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的思想遂为之一变。在文化的领域,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了。中国在文化的领域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了它的特征。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32

(二)中国文化建设路向:「中国本位」

  「本位建设派」关于中国文化建设路向的基本主张是:必须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阅过去的中国,把握现在的中国,建设将来的中国。中国是既要有自我的认识,也要有世界的眼光,既要有不闭关自守的度量,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决心。这认识才算是深切的认识。循着这认识前进,那我们的文化建设就应该是:「(针对传统)不守旧;(针对西学)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33

  基于批评派对「本位派」的质疑,「本位派」对他们的主张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关于「何谓中国本位」,「本位派」认为:「我们所主张的中国本位,不是抱残守缺的因袭,不是生吞活剥的模仿,不是中体西用的凑合,而是以此时此地整个民族的需要和准备为条件的创造。」

  关于「何谓不守旧」和「何谓不盲从」,「本位派」的解释是:「在纵的方面不主张复古,在横的方面反对全盘西化,在时间上重视此时的动向,在空间上重视此地的环境,热切地希望我们的文化建设能和此时此地的需要相吻合。」

  关于「中国本位与中体西用的区别」,「本位派」认为,中体西用论者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分成不可逾越的两截,西方的物质文明,没有灵魂;中国的精神文明,没有躯壳。认为用中国的精神文明来支配西方的物质文明,那就是理想的凑合。而中国本位论则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根本不能分离。说到体用,有甚么体便有甚么用,有甚么用必有甚么体。说中体西用,那简直是不通!

  关于「甚么是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本位派」的答复是:「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

  关于「对于反帝反封建的态度」,「本位派」的回应是:「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是一种民族自信力的表现,一种积极的创造,而反帝反封建也就是这种创造过程中的必然使命。」34

(三)持论理由

  「本位建设派」从五个方面加以阐明和论证:

  第一,中国有它地域和时代的特殊性,「所以我们特别注意于此时此地的需要,就是中国本位的基础」。

  第二,「徒然赞美古代的中国制度思想,是无用的;徒然诅咒古代的中国制度思想,也一样无用;必需把过去的一切,加以检讨,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其可赞美的良好制度伟大思想,当竭力为之发扬光大,以贡献于全世界;而可诅咒的不良制度鄙劣思想,则当淘汰务尽,无所吝惜。」

  第三,「吸收欧、美的文化是必要而且应该的,但须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盘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吸收的标准,当决定于现代中国的需要。」

  第四,「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是创造,是迎头赶上去的创造;其创造目的是使在文化领域中因失去特征而没落的中国和中国人,不仅能与别国和别国人并驾齐驱于文化的领域,并且对于世界的文化能有最珍贵的贡献。」

  第五,「我们在文化上建设中国,并不是抛弃大同的理想,是先建设中国,成为一整个健全的单位,在促进世界大同上能有充分的力。」35

三 对「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的批评

  「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两论的出台与交锋,引来了当时学术界、知识界和文化界的积极参与和密切关注。声援者、同情者、批评者从不同的程度和层次上介入了这场大论战。

(一)对「全盘西化」的批评

  声援「全盘西化派」但又不完全同意「全盘西化论」的学者、「本位派」、「左翼文化」、「新儒家」等,都从不同的视角对「全盘西化论」展开了批评。

1 「本位派」的批评

  「本位派」对「全盘西化」的批评观点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全盘西化」论者认为中国固有的文化纵有可存,也不应存,西方文化纵有可舍,也不应舍。完全抹杀和唾弃中国文化,全盘接受和照搬西洋文化,不加以分析,这是不成话的主张。

  第二,「全盘西化」论者蔑视中国的国情。适于国情且合于需要的文化,在乎相互调和,但是,「全盘西化」收不到调和的效果。

  第三,「全盘西化」将失去对社会的整合。一国文化乃是数千年继续的创造品,是民族和社会认同的保证,「全盘西化」突然把旧的文化基础打倒,而新的文化基础又决非一时所能创立,所以免不了思想的陷于失去中心和酿成社会的混乱。

  第四,中国今日民族的出路,根本在于民族性的改良,中国民族性的弱点若不改进,虽然实行「全盘西化」,也不能把西洋文化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36

2 「左翼文化」的批评

  「左翼文化」论者对西化派有一定程度的同情理解,如嵇文甫就认为,「全盘西化论」,对于「国粹论」,也就是对于中国传统的旧文化,才正式的来个「突变」,来个「全盘否定」。所谓的「西化」,正确地说,应该是「现代化」。因为无所谓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本质上,乃是中古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不过前者带上些中国的特殊色彩,而后者带上些西洋的特殊色彩而已。我们要「现代化」,自然免不了要借径西洋。可是一说要「全盘西化」,那就使中国要依附于西洋,甚么都是西洋的好,而中国也将不成其为中国了。这正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性的反映,而「全盘西化」之不餍人意,也正在于此。为着克服「全盘西化论」的依附性、半殖民地性和机械性,为着使中国现代化运动更加深化、醇化和净化,于是乎有「中国化」认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决不是完全抄袭外国文化的所谓「全盘西化」。外国文化中的反动文化,如主张侵略,反对民族解放,主张独裁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主和自由,主张宗教迷信,反对科学真理,拥护压迫剥削,反对大众,反对社会主义等,是我们应该排斥的。而「全盘西化」论者,却正在把这类反动文化,大量输入中国。37

3 声援者(「全盘西化论」的修正派)的批评

  严既澄、张佛泉、张熙若、梁实秋、熊梦飞等人对「全盘西化论」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声援,但他们认同「西化」,却不完全同意「全盘西化」,在声援的同时,也对「全盘西化论」作了程度不等的批评和修正。

  主张「从根上西化」张佛泉主要从作为现代化的理想、目标和文化社会学的视觉对「全盘西化论」者进行了批评。第一,张佛泉认为以「全盘西化」作为现代化的理想是不能完全达到的。若接受了文化的「自然折衷」论38,同时就须承认「全盘西化」不是可以完全实现的理想。第二,张佛泉反对「全盘西化」 论者否认人对文化的选择能力,反对关于「文化不能随意地取长去短」,或者说,「文化单位不可分割」的观点。如果采取旁人的文化必须是「批发」的,而不是「零售」的,是取其一端,就必须取其整体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么接受文化岂不倒变成了极简单的一件事情吗?文化既是这样机械(或者说是这样有严密的组织)的,岂不是只学会了其中的任何一样,便立刻可以得到其整个文化了吗?若说文化是近乎有机体的,是有系统的,可以讲得通,若说文化绝对没有单位可分,而不能单独采纳某一部分,则未免又是忽略了具体的事实。第三,张佛泉反对「全盘西化」论者否认文化选择的「批判性」和「轻重缓急」问题。若以全盘西化为目前努力的目标,也含有可能的错误。西化不必以全盘形式,而是有选择的。我们既不能任凭大众浑浑噩噩地作无计划无意识的胡乱模仿,也不能突然在各方面总动员地采纳西方文化,更不能完全平均地接受西方文化,因此不能回避「选择性」、「批判性」和「轻重缓急」诸问题。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 论被人指责为「皮毛西化」或「笼统西化」,不是没有原因的。39

  主张「大部分西化」的张熙若认为「全盘西化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两个极不妥当的地方。从理论上来看,第一,张熙若与张佛泉一样,反对陈序经的「文化单位是分不开的」的命题,张熙若称其为「单位定命论」。「单位定命论」否定了文化的复杂性和可选择性,是一种「根本不通」的「无谓争辩」的问题。第二,张熙若认为「全盘西化」论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