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出口退税“全退”产品酝…
祝“全球年龄最大博主”…
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
关于组织开展“全民健身…
国家体育“全民健身日”…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最新热门    
 
“全盘西化”Vs“中国本位”——试论1930年代中国关于文化建设路向的论战

时间:2009-8-8 16:51:49  来源:不详
位派」观点笼统含混的批评。

  吴景超反对「本位派」抽象地谈保存中国固有的优美文化,他说,抽象地谈保存中国固有的优美文化,对于建设,丝毫无补,反而可以使一般人的思想混乱,无所适从。吴景超认为「本位派」今日的急务是做好三件具体的工作。第一,继续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重新估定旧文化各部分的价值,要具体地研究和讨论,不要抽象地空谈。第二,指出在西洋文化中,那部分应当采纳,能够采纳。所谓「应当」,是指价值而言;所谓「能够」,是指我们的能力而言。第三,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保存中国的优美文化,及采纳西洋的优美文化,还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来适应新的环境,或满足新的要求。52

  陈石泉明确表示支援「以民族为中国文化建设之本位」,并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升到「国家政治经济一切建设的导线」地位。他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必要的条件和最大的原则是:(1)销除以往的精神和物质两立的成见;(2)应以民族为中国文化建设之本位。在此基础上,要以科学方法检讨过去文化运动的错误,对西洋文化取其所当取,并要「迎头赶上去」,对中国旧有文化存所当存,且要「从根救起」,积极地注重发扬四大精神和消极地注意破除四大观念。应该积极发扬的四大精神是:「民族精神」、「统一精神」、「创造精神」、「科学精神」。需要逐渐破除的四大观念是:「封建观念」、「奴隶观念」、「利己观念」和「阶级观念」。陈石泉强调,文化的本质是应付时间和空间以求生存进化的成绩。「文化建设」为国家政治经济一切建设的导线,未有文化低落或腐败的国家,能够在世界上繁荣滋长的。53

  常燕生表示拥护「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而反对「中国文化本位」的文化建设。他对「中国本位」的解释是:一切文化建设都须以中国这个国家有机体的利益为前提。有利于中国的文化,无论是国粹或欧化都应该保存接受,有害于中国本身的组成和发展的,无论是国粹或欧化都应该打倒拒绝。常燕生认为应该打倒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的家族主义思想,道家的个人主义思想,佛教的出世思想等。他反对「中国文化本位」,认为中国固有文化不见得都有保存的价值。他认为当今「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应该特别关注的事项有三:第一是近代国家意识的养成;第二是培养集团斗争的精神;第三,赶快完成近代国家的有机组织。只有进行「国家本位」的文化建设,中华民族才能够继续生存发展。否则,大家只有准备在坟墓里相见,让鬼魂们去讨论「保存国粹」和「全盘西化」的问题罢!54

  刘絜敖对「中国本位」的解释与常燕生一样,强调「事事以中国利益为前提」。所谓的「中国本位文化」,就是「在中国的利益前提之下,以从事于文化活动」的意义。刘絜敖批评「本位派」虽然将「中国本位」四字标出,但未加以具体的解释,所以使人捉摸不定。他说他一向对于一切事物都是主张「中国本位」的。不过刘絜敖认为在建设「中国本位文化」之前,要先建设「中国本位意识」,否则,一切都归于白费。他再三致意的是「中国本位意识」的建设。他强调,「没有本位意识,是绝对不可于外来文化接触的!」如何建设「中国本位意识」呢?刘絜敖主张要从事三种工作和具备两种觉悟。这三种工作就是:第一,「自己认识工作」。就是彻底地检讨中华民族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固有文化的特质所在,以明了自己是一个甚么东西。第二,「认识他人工作」。就是要尽量探索欧美各强的实情和全世界是一个甚么情状。第三,「比较认识工作」。就是要多多研究各民族各文化过去的盛衰兴亡史实,发现其所以兴盛所以衰亡的因果法则,以衡量我民族我文化的生存能力,并资我民族我文化的借镜与警惕。我们还要具备的两种觉悟是:第一,对外来民族及其文化的防范和警惕意识;第二,独立自强意思。有了「中国本位意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才算开始。但由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至繁至难,又关切国家民族的命运,刘絜敖主张「全体文化动员」。55

 丁遥思认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不是空穴来风,一个甚么运动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因素在内。「中国应当有本位的文化建设么?」发出这样怀疑的人,是把目前的文化建设看得异常单纯和孤立,无疑他们是忽略了「文化」背后还有社会经济的决定意义。所以我们处理一个既已发生了的问题,不应该对于该问题发生能否存在的怀疑,而应该对于该问题实行批判和检讨的工作。因此,目前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问题,当然也不是能否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建设和怎样建设的问题。丁遥思肯定「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丁遥思对于十教授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了三点商榷意见。第一,对于反对资本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的问题,「宣言」并未特殊指明,只是异常含混地作了一大篇学究式的解说。没有从「破」中去求建设,忽视了文化上的战斗性。第二,没有明白指出应该建设甚么样的文化,而只是在那儿喊些「不守旧」「不盲从」的口号来。从而使「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运动」成了一种没有目标的运动。第三,「中国本位文化」,它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适宜于现中国的需要,及有利于其发展的文化。丁遥思既反对建设资本主义文化,也反对建设封建主义文化,主张建设三民主义文化。他特别指出:未来的启蒙运动,其性质应该是非资本主义的民族资本主义性的文化。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化,最主要的目的或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社会主义文化。56

4 其他反对者

  贺麟表示,我们无法赞成「中国本位文化」的说法。因为文化乃人类的公产,为人人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不能以狭义的国家作为本位,应该以道,以精神,或理性作本位。换言之,应该以文化之体作为文化的本位。我愿意提出以精神或理性为体,而以古今中外的文化为用的说法。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去吸收融化,超越扬弃那外来的文化和以往的文化。我们不仅要承受中国文化的遗产,且须承受西洋文化的遗产,使之内在化,变成自己活动的产业。特别对于西洋文化,不要视之为外来的异族的文化,而须视之为发挥自己的精神,扩充自己理性的材料。那入主出奴的「东西文化优劣论」,那附会比拟的「中西文化异同论」,现在都已经成为过去了。不管时间之或古或今,不论地域之或中或西,只要一种文化能够启发我们的性灵,扩充我们的人格,发扬民族精神,就是我们需要的文化。我们不需狭义的西洋文化,亦不要狭义的中国文化。我们需要文化的自身。我们需要真实无妄、有体有用的活文化和真文化。凡在文化领域努力的人,他的工作和使命,应不是全盘接受西化,也不是残阙地保守固有文化,应该力求直接贡献于人类文化,也就是直接贡献于文化本身。57

四 「现代化」共识的养成

(一)「西化派」的异变

  「西化派」在与「本位派」的论战过程中,吸收了「本位派」的合理内核和中肯的批评意见,对「全盘西化」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自我批评,逐渐地由「全盘西化」趋向于「现代化」。

  张熙若主张中国今日大部的事物都非「现代化」,或「西化」不可,这是凡有现代智识现代眼光的人都承认的话,而且也都在个人所能的范围内努力实现。不过,张熙若认为「大部分西化」和「全盘西化」是有极大的差别的。因为文化不全是量的问题,也有质的问题。若是所余的百分之一的价值很大,关系很重,那就不能因为它在量的方面只占百分之一就把它抹掉。我们热心现代化是天经地义,除过在黑暗中冥行的人们外,没有人不赞成的,但是我们不要因为热心提倡现代化而引起不必有的纠纷和无谓的争辩。关于「西化」,张熙若的看法是:(1)现在完全受科学支配的事情自然应于最短期间极端西化;(2)应该全受科学支配而现在尚未如此的事应努力使它尽量西化;(3)将来是否能完全受科学支配现在尚有疑义的事、,可以西化,也可以不必西化。张熙若认为「现代化」与「西化」是有根本区别的,今日中国的大部分事物都应该「西化」,而一切事物都应该「现代化」。所谓「西化」,差不多是抄袭西洋的现成办法,有的加以变通,有的不加变通。所谓「现代化」则有两种:一种是将中国所有西洋所无的东西,本着现在的智识、经验和需要,加以合理化或适用化;另一种是将西洋所有但现在并未合理化或适应的事情加以合理化或适用化。张熙若眼中的「现代化」基本上等同于「合理化」或「理性化」。若是有人愿拿「现代化」一个词来包括「西化」,那当然也可以,不过不要忘记:「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而「西化」却不能包含「现代化」。由此看来,张熙若是把西化或西方现代化模式仅仅看作现代化模式中的一种。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大胆和可贵的思想。就是今日看来仍然有某种振聋发聩的价值。张熙若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要在以下四方面特别努力:第一是发展自然科学,这是现代文化的根本基础;第二是促进现代工业,这是现代国家生存的基础;第三是提倡各种现代学术,这是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基础;第四是思想方法和态度方面的科学化,这是成为现代人的基础。张熙若强调思想方面的现代化与事实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58

  陈序经认为「本位」与「西化」的论战在于求得「最低限度的共同信仰」或「相当的共同信仰」,他觉得沈昌烨主张的「大胆地采纳整个西洋文化」、胡适主张的「充分西化」或「充分世界化」、严既澄主张的「尽量西化」、张佛泉主张的「根本西化」和吴景超主张的「大部分西化」,与他的「全盘西化」并没有多大程度的区别。而且陈序经发现在论战过程中不少原本对西洋文化抱有偏见的人对于西洋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承认,如张佛泉在《国闻周报》第12卷第9期发表〈关于整个教育目标问题〉一文里,以为「主张全盘西化的,多半要受到严峻的攻击」,可是后来他自己却不顾到这种「严峻的攻击」,而「与全盘西化论以非常同情」。又如严既澄在十余年前的「东西方文化论战」里,在《民铎杂志》第3卷第3期发表〈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为「东西文化,不但有调和的可能,并且是非调和不可」,现在他却极力主张全盘西化。胡适、严既澄、吴景超等不主张「全盘西化」的「西化派」都不约而同地主张使用「现代化」这个词来取代「西化」,陈序经则认为「现代化」、「世界化」等词容易被守旧派所利用,他主张还是用「全盘西化」才不会给守旧派可资利用的空间。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序经后来使用「全盘西化」这个词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对付守旧派的策略。因为陈序经发现居然有守旧派指责「本位派」太过西化。59

  严既澄认定「西化」其实就是「现代化」,而「现代化」也就是「西化」,「现代化」与「西化」完全等同,没有甚么区别。如今世上的一切学问、智识、文物、制度均已成为世界的公器了,我们既为人类的一部,又何必为了所居地点的关系而妄为区别,把人类划分成东西两部。不过「西化」这个名词颇不适当,而且很容易引起国粹主义者的反感,严既澄认为最好把它改为「现代化」;「全盘」两字也容易引起误会,最好也改为「尽量」二字。严既澄反对「本位派」的「审慎选择」说,力主「尽量西化」。但严既澄又认为人家各国所同有的叫做「通性」,我们所独有的叫做「特性」,我们如今所当作的事是就是要努力习得人家的通性,而后以此来保守我们的特性。严既澄在此似乎认为现代化既有通性的一面,也有特性的一面。承认现代化有通性,就承认了现代性有可以普适的一面;承认现代化有特性,就不得不承认现代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现代化表现为不同的模式。严既澄认为,我们如今只有先集中精力于建设方法的现代化,不管甚么制度文物,只要是力量做得到的,便应当毫无顾忌地勇往直前去学习人家。经过现代化之后,原有的种种特质可以与新的并行不悖的,让它去并行,与新的相冲突的,便以新的代旧的。由此看来,严既澄所谓的「现代化」又并不等同于「西化」,而只是等同于「现代化」可以普适的一面。当然,严既澄是认为西方的现代化基本上具有普适价值。60

  熊梦飞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无疑地为吸取所谓西洋文化,只有吸取西洋文化,才能使中国现代化,才能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里生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