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余秋雨成“第一文盲”呼…
顾彬话语方式与当代文学…
文化全球化下维护本土话…
关于屠夫维权与五行
从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
“话语重建”与传统选择
“超隐喻”:“汉语”之…
向才子佳人话语霸权的挑…
论胡适新诗倡导中的话语…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概念…
最新热门    
 
话语权与文化解构:“山寨”现象的精神分析

时间:2010-1-19 11:24:54  来源:不详
的边缘,长此以往的产权意识缺位必然会招致诸多不利,而一个产权意识缺位的社会,必然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

  2 文化解构:“山寨”文化的内核
  “山寨”文化所努力进行的是一场文化解构运动。
  在后现代理论看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设定好的文化秩序结构中,这个结构来源于权力中心对意义和中心的先验性设置,而且其本身往往无法逃离权力中心的控制和话语制约。这种由精英话语所设定的文化结构与草根阶层对话语权的需求是相悖的,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伴随着网民自媒体的实现,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得更为激烈。
  在现有的文化结构中,人们对精英话语的灌输渐生抗拒,受众的反精英主义情结也日益普遍,因此需要对这种抽象结构进行消解,最终使得“社会从所有那些作者、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事实上,正是受众对现有结构的审美疲倦和逆反心理促成了文化解构。而”山寨”文化所代表的大众文化方式,正在成为后现代潮流中文化解构的生力军。
  “山寨”文化的核心就是可以对任何经典文化、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产品进行解构。通过对原有文化序列的肢解,拼贴、再编码,使得其“能指”与“所指”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消解其经典性、高雅性和精英性,使其失去原来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化”,从而失去其庄重和严肃性。与此同时,“山寨”文化也构成了新的文化消费模式: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模拟、戏仿和反讽的再编码中获取文化解构的快感。
  3 调侃:“山寨”文化的反抗手段
  “山寨”文化的文化功能指向了对精英价值禁忌的反抗。这种反抗是以喜剧的方式进行的,其重要手段是调侃。调侃,不仅成为“山寨”作品叙述话语的方式,而且成为“山寨”作品的一种态度。“山寨”文化调侃正统文化,也调侃自身。这仿佛成为“山寨”现象的一种策略,一种向现存秩序挑战的策略。名为ORANGE(橘子)的“山寨”机是对APPLE(苹果)iPhone的手机的调侃,打个结做披风的被单是对新版《红楼梦》服装设计的调侃。由于新版《红楼梦》不对胃口,所以创作者干脆自己找家里人演出,这个“山寨”剧的拍摄动机本身也是充满了调侃精神。
  “山寨”文化的调侃精神正是来源于其在“解构”过程中产生的。也许“山寨”作品的创作初衷只是为了表达创作者个体的“解读”行为,但他们所采取的策略却是标准的后现代“解构”:将作品的能指和所指撕裂,从而瓦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度模式。在解构中,通过“复制”“拼贴”与“再编码”等手法,赋予事物新的含义,通过夸张、幽默,形成强烈的讽刺、另类的效果。
  充满了调侃精神的“复制”、“拼贴”、“再编码”的过程,为受众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而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原作本身所无法达到的视觉体验使得“山寨”文化的“解构”进行得更为彻底,也更能体现加载其中的喜剧张力。“山寨”作品越戏谑、越搞笑,反讽效果显现得越明显,其对精英价值禁忌的反抗也就越能强烈地得以表现。
  4 浮躁:“山寨”文化的心态特征
  “山寨”文化是一种缺乏后续动力的浮躁文化,这一浮躁心态,恰恰是由其模仿、快速、平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浮躁心态导致了创新机制的缺失,并最终导致“山寨”文化发展的非可持续性。一种潜意识里的浮躁情结,明显成为了“山寨”文化的一个心态标签。
  从产业上来看,“山寨”产品的浮躁心态表现为创新缺失。作为中国制造模仿的集大成者,“山寨”机的敏感度之强、仿造速度之快,往往会令品牌机生产者们瞠目结舌。国外知名品牌的热销机型一出,同款的“山寨”高仿机便已经横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