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诈榨结合? 寺庙的文化产…
第3届山东文博会闭幕 千…
曲径通忧? 文化产业开发…
曲径通忧? 文化产业开发…
曲径通忧? 文化产业开发…
浅谈文化的另一种发现与…
汉王科技被起诉 电子书…
中国文化产业“家底”大…
海南发改委官员:文化产…
非遗产业化如何避免山寨…
最新热门    
 
论产业化时代的精神文化生产

时间:2010-10-8 11:48:55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工业 文化层次论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物质性消费与体验性消费 价值增值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十六大文件的深入学习,透视了当代文化产业遭遇的各种现实尴尬,并对一系列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学理性追问,包括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l9世纪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关论述,着重分析了当代文化生产的四个重要特征:即不间断的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商品化特征,以符号作手段以传媒为栽体进行市场流通的特征,个性化与标准化及原创性与复制性的综合过程特征,在多次体验消费中获得价值增值的特征。
    2002年,有两份指涉“文化产业”的政府文件足以引起文艺理论界高度重视:一份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文中6次出现“文化产业”概念(集中见“报告”第六部分之《五》)。从十四大报告措词“文化事业”到十六大报告措词“文化产业”,显示了国人观念上某种深刻的历史进步。另一份是《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 - 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据2002年1月18日新华社电:“这是我国第一本文化蓝皮书,也是我国第一本代表国家水准的文化蓝皮书。”〔’〕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文化产业予以“评估现状,分析问题,预测发展,提供建议”。如果我们将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与“文化蓝皮书”以及1999年前由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由李铁映同志题辞的《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一书[(zl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读,再参照9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与艺术生产的世界性潮流的译介、描述和阐发,便能较为清晰地看到中国学术界协同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问题,从调查研究到学理思考,从理论研讨到政府作为,从观念转变到体制转型的发展历程;也能触摸到文艺理论界学术同仁对文学艺术问题,从作家作品本体研究向社会文化整体研究发散,再向文化与经济交叉边缘研究发散这种“二度泛化”的探索路向。
    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和“文化蓝皮书”的发表,标志着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当代文化,真正开始了以“产业”的形式进行“包装”,面向世界文化市场的开始,“文化蓝皮书”更是具体地为中外文化产业界提供了一部合乎国际惯例的,权威地了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工具书。这两份政府文件既标志着当代精神文化生产与社会物质生产,力求在新水准中达到动态平衡的发展归趋,也标志着中外文化交流已经提高到新的境界。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什么条件下,其文学艺术消费及至各种文化消费能整体启动?据笔者目前收集到经济学家提供的数据是GDP人均达到3000美元。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I}"Maslow,1908一1970)的人类“需求层次”论,人在衣食住等生存条件满足后,就会通过文化方面的创造和消费,去满足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据广东省各大传媒披露的数字:1997年,广州地区 GDP人均已经达300()美元,2000年更是跨过400(〕美元,2002年进一步突破500()美元大关。而排行榜上京沪二地又稍胜一筹。如果暂且搁置地域发展不平衡情况,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的国民文化消费,理论上早就具备了整体启动的蓄势。但相对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物质生产和消费出现严重过剩现象:我们在大街小巷每天看到的是食品百货、日用家电血本无归的“大甩卖”。传媒披露:从全国来看,中国的物质生产只有14%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