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意境的本质与民族性
试析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
试析中国乡村组织方式等…
试析中国公民文化发展现…
试析政治共识:中国公民…
试析西方“公民文化”之…
试析现代广告传播流程及…
试析文化冲突与包容—电…
试析大众文化传播视野下…
论析现代社会的参与型政…
最新热门    
 
试析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农民上访研究

时间:2011-01-10 13:05:09  来源:不详
虽然有了各项权利,但农民在政治心态上依然有着“清官期盼”的情结,希望有清官能够为他们谋福利、伸正义。正如学者葛荃所说,清官期盼作为一种传统的政治意识,实际上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层内涵之一,“清官期盼在漫长的政治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般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政治意识”。
    当然,农民所期盼的清官往往不是来自直接管理他们的基层政府,而是来自高层政府。清官,实际上是农民对高层政府官员的一种理想化的想象。正是“清官期盼”的内在驱动,促使农民遇事时会跨越基层政府,向上级政府寻求帮助。
    3,巨民意识:农民上访的潜在因素。在中国古代,农民地位低下,帝王和官僚们都主张“庶民不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认为政治乃是皇帝或衙门的事情。久而久之,老百姓形成了一种“庶民意识”,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介草民,政治上只能服从和依附于专制权力,而不积极主动参与政治。这种“庶民意识”必然会“造成老百姓对外界产生深重的无力感和政治冷漠心理”。闷所以又有人这样说道:“传统中国社会成员形成了‘犬儒主义’的政治态度一—对政治、公共生活的冷摸与畏避。这种特别的政治文化‘遗产’对我国的政治现代化转型起着严重的阻碍。喇庶民意识使得老百姓对正式的制度安排漠不关心,而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和经验去办事。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农民已经当家作主,他们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权利。但是,在农民的政治亚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庶民意识”的现代演变:臣民意识。具有臣民意识的农民们,政治认知能力不足,不相信自己对政治能有所作为,不熟悉也不大会利用正式的制度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臣民意识的背后则是对上级权力的崇拜,相信上级领导才是能够为民做主的。因而,农民在基层遭遇不公正或受到伤害时,不会主动采用正当的法律途径来解决间题,而是首先想到“托关系、找领导”。如果找不到关系,那么就借用种族、家族乃至邻里的力量,利用上访(个人或集体的)等非制度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4、非制度化参与的激励效果:农民上访的外部利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民采用了上访等非制度化的政治参方式,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获得了某些利益,产生了所谓的非制度化参与的激励效果。相反,一些人通过制度化的信访渠道反映问题,不但效率比较低,而且还可能遭到打击与报复。这使农民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农民把上访当作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的主要渠道。“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激励效果给了农民一种心理期盼,认为上访是有效的,能够对直接管理他们的领导干部施加压力,从中获得利益或能够维护自已的权益。正是这种心理期盼,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民们一旦在基层遇到问题或遭遇不公时,就可能走向上访之路。可以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是激发农民上访的外在力量。

   二、培育参与性为主的复合型公民文化,化解上访危机
    农民上访现象的频频发生,暴露了农村现行政治参与制度和信访制度的缺陷,有助于敦促我们进一步思考制度设计的公正性。但是,农民上访毕竟是一种非常态的政治参与,它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逐渐削弱基层政府的权威,造成合法性危机,不利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执行。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农民上访问题,通过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