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儒家责己与责人的道德要…
儒家责己与责人的道德要…
儒家责己与责人的道德要…
儒家责己与责人的道德要…
儒家责己与责人的道德要…
传统道德能否拯救当世(…
传统道德能否拯救当世(…
学者称“一切向钱看”致…
学者称“一切向钱看”致…
学者称“一切向钱看”致…
最新热门    
 
从“道德黑客”看伦理世界观的转变

时间:2011-11-3 9:14:57  来源:不详
,于是防止这种“社会恶”的侵犯就是回到自然状态的良心。从路德[注: 公元1483~公元1546 简介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1483年他出生在德国的艾森斯莱市。]的宗教改革到卢梭的启蒙思想,“良心”成为真善判断衡量的标准。
  “回到良心”在这里有着独特的伦理价值,但是,我们要反思的是回到“良心”是为了“求善”还是“抑恶”?当然,卢梭整体的伦理思想是属于“求善”的伦理学的,但这种“善”的超越性持守恰恰是以“抑恶”为前提的。到了康德,这一思路更为显白。在人这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自觉到“重建向善的禀赋”之后,人仍然处在恶的侵扰之中,这被康德称为“伦理的自然状态”,使得人时时刻刻,事事在在都有重新陷入恶的统治之下。如何摆脱这一状况呢?如何走出伦理的自然状态,而成为伦理共同体的一员呢?这是仿效政治共同体的“伦理共同体”的建立。在康德这里,对自然状态的理解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扬善”必须首先“抑恶”。而后世[注: 简介阿拉伯文Ahirat的意译。伊斯兰教信奉的在现实世界毁灭后永存的彼岸世界。 宗教意义 “信后世”是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之一。]利科对此有着更深入的解读,“人的恶只是在‘国家’和‘教会’中,即在‘总体化’的、作为集合性的制度的‘国家’和‘教会’中才表现出来。”这一虚假的“总体性”的制度、社会形态恰恰构成了现代性伦理的生存背景,是无可避免,这种打着“总体化”旗号的异化了的专制主义[注: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权至行使行政权,财权,军权等-zhuanzhizhuyi]和教权、教阶制[注: 教阶制 拼音: 解释: 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等级和教务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分为主教、神父、助祭三个等级,主教中又分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大主教和一般主教等,各有管辖区域(教区)。]度是“向善”道路上的“障碍物”,因而首要任务是“抑恶”。这一对于总体化制度中的“抑恶”,对于伦理共同体中的成员来说就是“扬善”,这标志着一个“正派社会”对公民的尊重和承认,意味着公民在社会中不会受到制度性的“羞辱”和“歧视”。这是“总体性”的制度恶对个体的影响,反过来,个体对整体的责任和义务就体现为“底线伦理”。底线伦理的语境是在公共社会生活的背景下个体道德,这种伦理之所以是一种“底线”是相对于共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与秩序,而不是对于个体道德品质的要求就是“最低限度”的。因而,个体行为一旦逾越了这一界限就会损害整个伦理秩序,伦理共同体的同样面临倾覆的灾难。所以,对于现代性条件下共同的伦理生活与秩序,底线伦理的功能同样可以说是“抑恶的”,但是“抑恶”的伦理本身就意味着“扬”共同体之“善”。
  但是,在我国一段时期以来,伦理学不是“抑恶”而是“释恶”,从而失去了自身学科“规范性”的功能。“道德真空论”就是一典型观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道德真空论”成为孱弱的伦理学用语中最有解释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词语。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传统的道德体系完全崩溃,而新的伦理道德体系没有形成”,从而成为一种“不道德”或“无道德”冠冕[注: 冠冕 拼音: 解释: ①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②冠冕堂皇;体面 ②:尽说些~话有什么用?-guanmian]堂皇的证据。这样,“不道德者”或“无道德者”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