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
2009中国出版逆势上扬 …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
错失的联合——法兰克福…
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精神…
最新热门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

时间:2011-11-3 9:14:57  来源:不详
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的重要著作《启蒙辩证法》中译本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李小兵在1991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危机》有关章节中则专门阐述了阿多诺的“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理论。
  然而,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真正引起中国学界的共鸣和重视、并成为研究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重要理论资源,则是自1992年以来中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大众文化呈迅速扩张趋势以后的事情。据陶东风[注: 简介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使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范式以分析中国本土大众文化现象的,可能是他自己发表于1993年的《欲望与沉沦——大众文化批判》一文。文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观点:大众文化提供的是一种虚假满足并使人们丧失现实感与批判性,从而有利于维护极权统治;大众文化的文本是贫困的(机械复制的、平面化的、没有深度的、缺乏独创性的);大众文化的观众(大众)是没有积极性、批判性的,他们无法对文本进行积极的、选择性的阅读(可以概括为:虚假满足论、文本贫困论、读者白痴论)。
  这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视野,在此后知识分子对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分析中,可以说一以贯之。比如,陈刚出版于1996年的《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注: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就具有代表性。这是一部较早地系统研究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专著。作者在援引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注: 何永安[香港富商]-何永安,男,香港富商,前亚姐曹央云丈夫。拥有多间上市公司的富商何永安,高峰期身家曾达3亿美元,后来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致身家缩水。]洛文塔尔等关于大众文化特征的论述以后,指出,“综合起来看,我们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作者以一种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立场,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了比较。“精英文化”的本质规定,是否定性、反抗性。“属于精英文化的艺术作品一般都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对社会进行审美的审视,它们着重描述对社会乌托邦的憧憬追忆和由乌托邦失落引起的伤感困惑”。与此形成对照,大众文化则放弃了超越性,立足于世俗的基础,“它非但不构成对现存文化的反思、批判和重建,事实上往往起着维护现存文化、助长消费享乐主义的虚假意识形态、强化大众商业文化霸权的功用。”“精英文化”是一种致力于对一种纯粹的精神价值的维护和追求的“自律”艺术,总是力图通过个人化的书写使作品产生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散发出来的光芒。而大众文化是他律的,这种文化的生产受到外在物质因素的控制,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制作。“大众文化是一种复制性的活动。而且它也从不创造标准,在这里我们找不到创造性可言。因而,这种文化必然是标准化和程式化的,它只有一个忧虑,就是担心不能被大规模的复制和消费。”对大众文化的这些看法,都体现了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文化工业的经典立场。
  可以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面貌。那些照搬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论著,都程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