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20世纪炎黄文化研究的考…
教师生态文化研究:教师…
文化研究:台湾文学研究…
引领科举文化研究热潮展…
加强党内文化研究 开辟…
文化研究与批判传播研究
文学:从文化研究到都市…
叙事学的文化研究与审美…
档案馆信息化研究综述
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
最新热门    
 
从文化研究的内外部身份看未来的文化研究

时间:2011-11-3 9:15:05  来源:不详
使其运转的机制之外,恰如它每每位于其自身之内:谅必任何学科的情形都概莫能外。
  宣布某一特定学科处于危机状态几乎总是时髦之举,这与学科发展史和一种连续性修辞一脉相承。文化研究也不可避免地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了自身发展的如下三个时期:先是自我怀疑,然后对它作为学术舞台的后来者的身份感到自卑,最后因此患上偏执狂。但我们现在还不能说文化研究危机四伏,当然从体制上看也远非如此,因为系别、学生、课程和教职的数目一直呈急剧增长态势。但或许在大学的这种建制内所取得的辉煌成功本身便是一个问题(即便不是一个危机),而这个问题似乎正相当沉重地压在当下文化研究的头上,实际上,它正阻碍未来的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在大学里的地位被确立下来差不多有30多年了,为了使其自身得到承认,为争取一片制度性空间,跨学科的文化研究不断地斗争,女权主义研究、性别研究、种族研究、非裔美国人研究、亚裔美国人研究,甚至(一定程度上某种)美国人研究无不如是。但一经在制度中固定下来,大学就一如既往地把该学科纳入教育规划当中,仿佛它原本就已经存在了,是古已有之的整个学术景观的一部分了(言及选择性记忆,大学堪称游刃有余)。这是一种收编合并(incorporation)行为,它使新学科合法化的同时,也进行了对它的驯化。大学对一门学科的吸纳(assimilation),正如该词本身所意味的那样,是使其进入大学制度结构中,并与在惯例之内运作的其他学科相类似,而被制度结构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危险,那就是将丧失起初文化研究兴起时它的现实层面的那些东西。文化研究本是一个场所和一套策略,提供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理论、方法和研究的对象,这些研究对象都与艺术和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有关,但又与之相区别。现在,它存身于大学之内,它的那种他异性(alterity)、特异性(singularity)(假使它曾有过)都销声匿迹了。文化研究已经成功地使作为制度的大学认识到其事业的正当性,因此获得了形成新知识产品的场所和地位;然而也正是这种成功危及了它自身的地位。
  文化研究被体制无拘无束地拥抱的时刻,正是“全球冷战研究与开发大学”(the Global ColdWar Rand D university)充分全球化(即冷战的终结)的时期,至少就美国和英国而言情况是如此。此前,尤其在里根和撒切尔时代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中,文化研究一边遭遇来自国家政府团体的猛烈攻击,一边又在大学中的建制方面突飞猛进。文化研究经受住了那个时期的攻击的考验,现在它正无处不在,遍地开花。然而,恰恰是从自身机制上获得成功的这个时刻起,一股沉沉暮气不可避免地袭来。文化研究的专业化,现已表明它日益为所有学科都须面对的各种制度性压力所左右:晋升和任期的门槛越来越高(在那些实行终身职位的大学体系中),学生数目大增,更低的师生比,时间不足,逐渐提高的业绩标准,加之更多的时间都用来处理那些证明业绩成果的文书工作,等等。似乎每个人都为事业不断成功而不能自拔,为求得晋升东奔西走。在制度机制中,我们需为个人自我保存而奋斗,我们因此不再有共患难的感受,而是同行冤家。因此,对于当今的文化研究,如果不从学科的专业化和个体实践者的角度出发,就无法清楚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