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中国“一号界碑”见证百
“大跃进”时代中国科学
张学良家族在召唤 中国
唐宋以来:中国历代中央
史海回眸:近代中国错失
近代中国粮食危机:长沙
中国近代史上的粮食危机
近代史上的“激进”与“
近代三次留学潮:邓小平
最新热门    
 
论近代中国会党的社会根源结构功能和历史演变

时间:2007-3-9 16:33:28  来源:不详
  应该进一步看到,这种人口膨胀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人多地少的矛盾,是发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随着人口总数的增长,地主阶级的人数也相应地增多;地主阶级的人口增多,即是兼并之家日多,必然造成土地的更加集中。如果将地主阶级的人数按全国人口总数百分之五的比例推算,那末清初地主阶级的人数应有二百五十多万,乾隆中叶便有一千五百万、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时可达二千万。他们在土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展开长时间的激烈争夺,到乾隆年间,已形成“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六”的局面。<%杨锡□:《陈明米贵之由疏》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篇》卷39。%>与此同时,他们对农民的压榨也更加紧和扩大。这样,就造成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破产流亡。当时,有人对占有土地和丧失土地人口比例作过估计:“今天下……占田者十之一、二,佃田者十之四、五,而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旷敏本:《复范抚军论城工》,《岣峪删余文草》。%>。如此众多的人群丧失了安身立命的土地,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怎样来解决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呢?清朝统治者都感到束手无策,连皇帝也说:“宵肝筹思,终乏良策”。广大劳苦群众为衣食所迫,不得不想方设法,自谋生路。他们或去他乡出卖劳力,佣趁度日;或肩挑负贩,小本营生;或飘流江湖,行乞糊口;或上山开采;或入海为盗。其中解决人多地少,衣食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移民。也就是人口密集地区的失业人群,大批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移。我们看到,清康熙中叶以后,一些人口密集、土地贫瘠地区的群众,已开始大批自发地向外流迁。人口外流最突出的,南方是福建、广东。北方是山东等省。 

  这几个省,都是依山傍海,山海交错,素属地瘠民稠。闽粤两省沿海地区,自康熙、雍正以来,就有大量的无地农民外流。他们除一部分出洋谋生外,大部分则成群结伙,向地广人稀的台湾、广西、四川等地迁移。山东等省民人则大批流经关外东北地区。据记载,台湾的人民,在康熙以前不满十万,经过闽粤内陆民人的大批迁渡,康熙初年增至二十万,乾隆中期即达百万,嘉庆二十年已增加到二百万<%连横:《台湾通史》第106—110页。%>。广西、四川和奉天地区的人丁数,同时期内也十倍百倍的增加。如果以顺治十八年(1661年)人丁数的升降比为100,那末,到乾隆上三十二年(1767年)时,广西就升为4066.79,四川上升为18378.92,奉天上升为12839.39<%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260页。%>。这些地区人丁增长比例如此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