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末肃亲王善耆与川岛浪
英雄美人:清末状元外交
清末革命军与清军战斗老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来
百年前的中国:美地理杂
清末震动山东的大案:潍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
清晰地再现清末民初的风
论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论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
最新热门    
 
论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政的社会影响

时间:2007-3-9 16:37:29  来源:不详
国家的主要特征,其过于褒扬的言词深寓倾慕之意。

  (二)确认时潮,“见贤思齐”。五大臣周游世界,切身感受到立宪*已成为时代潮流。在他们看来,其一,当今立宪国多、专制国少。立宪滥觞于英伦、踵行于法美,近百年间“环球诸君主国无不次第举行”(《宪档》,第110页。)。其二,立宪国富强,专制国贫弱。此因立宪政体“上下相维”,图强图富皆可“收举国一致之益”(载泽等:《考察各国*大臣条陈折稿》。)。其三,弱国转强必行宪政。如日本明治维新后推行宪政,遂由以前受制于列强转而跻身于列强,令人“不可轻量”(《档》,第6页。)。其四,强国因专制而败,势必被迫立宪。俄国败于日本,证明“兵之所由强固不在兵”(戴鸿慈:《国政要·序》。),于是政府为人民所请而“允许”“立宪”(《宪档》,第17页。)。五大臣从中得出结论:国无强弱、无大小,“先后一揆全出宪法一途,天下大计屈可知矣”(《辛亥革命》(四),第24页。)。不言而喻,他们确认立宪是世界同一的时代潮流,实已承认清朝落伍于整个时代,并由此而透示出“见贤思齐”的迫切愿望。

  (三)体认竞争,“省”前“谋”后。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目睹弱肉强食的现状。考政大臣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帝国主义即霸国主义”的愤懑之言。强弱双方的利害冲突,使他们朦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为扩张其国力“不能不竞争”,贫弱之国则“即欲不与人争,而但求自守亦不可得”。因此,他们十分担忧,中国因土地之大、人民之众、天然财产之富正好被列强“视之为商战、兵战之场”;而中国时下可谓极弱极贫,几无任何应战能力。如何才能转臻富强?这自然使五大臣联系到对以往“新政”的反省:数十年来,练陆军建海军以求强,筑铁道、兴航路、务工商以求富,但“求强而反以益弱,求富而反以益贫”。何致于此?“*不修”。*修否如何判断?“但问其政体之为何”。(以上引文俱见《端忠敏公奏稿》第6卷。)。一言蔽之,“专制政体不改,立宪政体不成,则富强之效永无所望”。反省以前意在谋划以后。考政大臣正是根据表现为商战、兵战的世界竞争大势,认为中国要参与竞争,唯有采用立宪政体(《端忠敏公奏稿》第6卷。)。可以说,这种出于亡国之惧的思想主张,在清朝统治集团自身中还算是较为明智的。

  概括而言,五大臣出洋考察后对宪政认识的归结点,即增进了时代感和危机感。并且,他们就是基于此而向清廷提出了变革*的重大方略。他们的谋划面涉及较广,择其要端,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定国是”,即确定实行立宪政体的大政方针。还在考察途中,载泽等人因“见闻较切”而“缄默难安”,合词吁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