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末肃亲王善耆与川岛浪
英雄美人:清末状元外交
清末革命军与清军战斗老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来
百年前的中国:美地理杂
清末震动山东的大案:潍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
清晰地再现清末民初的风
论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论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
最新热门    
 
论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政的社会影响

时间:2007-3-9 16:37:29  来源:不详
篡辑”,去粗取精,分门别类编撰了大量书籍。如载泽一班人,即成书67种共146册,另外还采辑东西文书籍434种(《申报》,1906年12月1日。);戴鸿慈一班人,计编有《欧美*要义》4册18章、《列国政要》32册132卷、《续列国政要》32册94卷。这些书籍的内容,上议国家宪法、下议地方自治,远述古代罗马法律、近述现实三权分立制度,“包罗宏富足称大观”(《大公报》,1906年11月29日“要闻”。)。考政大臣结合亲历所及,对列国*“博考其规模、深求其原理”,较为广泛、深入地介绍了立宪的基本知识和世界各主要宪政国家的概况。这种介绍有效地传播了考政大臣的实地见闻,并使地主阶级内部的开明思想得到增强。特别是,政大臣在介绍列国宪政的同时,明确提议仿行宪政,这就使统治集团上层自日俄战争后出现的立宪要求,由此而得到鼓励。一时间,许多驻外使节、地方督抚、部衙长官乃至王公大臣争相呼应考政大臣的立宪之请,有的还进一步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更有甚者,考政大臣配合自己关于立宪的奏折,将所编书籍择要“送呈御览”,(以上引文俱见《光绪政要》第32卷。)直接向内廷宣扬宪政。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借被召见之机“以变法敷陈”,常使帝、后默然(《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史料选辑之一》,第28页。)。

  (二)“排击俗论”,促成“预备立宪”的宣布。考政大臣对立宪的奏请引起顽固守旧者的慌乱和嫉恨,他们以立宪“有妨君主大权”、“利汉不利满”等为词,“肆其簧鼓、淆乱群听”(《辛亥革命》(四),第14页。)。考政大臣不惜以身府怨,连篇累牍地上疏,据理辩争。他们申言,立宪的作用是“利于君”、“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他们指出,对立宪“故作异同论”者,实际为的是保一己之私权、获一己之私利;而“满人之言立宪不利者”,也只是为其一身利禄起见,但若为了排汉而不立宪“必至自取覆亡”。进而,考政大臣在《奏请宣布立宪折》中告诫清廷,立宪*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时不我待:列强“环视逼处”,我国“岌岌然不可终日”;若不速行宪政以“保邦致治”,五年内外各种危机将“有触即发”,“安危机关,岂待蓍蔡”。(以上引文俱见《辛亥革命》(四),第27、14、25页。)毫无疑问,考政大臣的奏疏都是从更深处为清朝统治着想,其直言快语,可谓“不避忌讳,一效其忱”(《端忠敏公奏稿》第6卷。)。“两宫”似乎有悟于此,表现出“大为感动”,那些赞同立宪的朝廷大员虽各有所图,亦以考政大臣所言为依据驳斥反对派。这样,清廷被立宪大势驱使,不得不采纳了考政大臣的意见,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立宪”。军机处中非议立宪的荣庆、鹿传霖、铁良被同时开缺,出洋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则“入内调处”。在这场论争中,考政大臣成了胜者。他们的胜利使清末“新政”转向了“预备立宪”的轨道,正如时论评说,“此次宣布立宪,当以泽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