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上世纪中央领导人的首席
清末肃亲王善耆与川岛浪
新中国第一支公安中央纵
史海钩沉:中共历史上两
唐宋以来:中国历代中央
原央视台长:《雍正王朝
廖承志:“五一节快到了
胡耀邦最苦闷之时:落选
英雄美人:清末状元外交
解放军女兵回忆:和中央
最新热门    
 
清末中央教育会述论

时间:2007-3-9 16:38:14  来源:不详
传媒将所发传单披露报端,以此为“自中央教育会开会后,一般学部司员处处与外省会员故意反对”的例证,揭露“学部司员之把持”。(注:《学部司员背城一战》,1911年8月16 日《申报》。)学部司员的一致行动,背后有清政府的旨意,据称内阁总理大臣听说中央教育会鼓励军国民教育,甚不谓然,召集唐景崇和陆军部大臣密谈良久,令其“务须设法谛禁”。(注:《密交学务大臣之述闻》,1911年8月10日《大公报》。)

  学部把持会议的企图还体现于形式方面,“此次开会,其一切旁听券均须向该部堂官前乞讨,会中不列旁听记者席。盖虽云教育会,亦以守秘密为宗旨也。”(注:《中央教育会开会续志》,1911年7月22 日《申报》。)据说筹备之初,学部本议设记者席,后因专门司司长王季烈反对而作罢。“当时原议即普通旁听席一律概不设置,以冀免去一切闲话。后由唐尚不允,始行预备普通旁听券,然须严加限制,在京议员由学务大臣领取,在外议员由会长领取,独于新闻记者则深闭固拒,虽唐尚亦不敢故违若辈之意。”(注:《中央教育会杂闻》,1911年7 月26日《申报》。)“王因之常向人作机警之言曰:‘使此次果列新闻记者席,则吾政策将为之一变,临议时吾亦须略骂学部一二语,以博声誉。今若此,吾心略安矣。’”(注:《中央教育会开会三纪》, 1911年7月23日《申报》。)后来因京师报界对此愤愤不平,“且有直揭不设席之隐衷者”(注:《中央教育会杂闻》,1911年7月26日《申报》。),当局只好将会场略加扩充修饰,添设旁听席,准许新闻记者入座旁听。结果会议期间旁听的记者多达100余人,几乎和代表人数接近。各地传媒纷纷在重要新闻的版面上,以大量篇幅予以报道,十分详尽地记述了会议的全过程。

  在互逞口舌之利的刺激下,学部与外省代表不无意气用事之嫌。 8月5日,张元济函告友人:“昨日会场尚无冲突, 惟外来会员已有成见,与学部反对。此中稍难对付耳。”(注:《张元济年谱》,第97页。)此后双方冲突愈演愈烈,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外省会员,因会场音响效果不佳,常常尚未听清楚讨论内容和发言要点,即贸然起立表决。由于“会长之意向所趋,与学部之意向所趋有两不相容之势”,张謇和张元济利用其主持的权力,尽量使会议安排有利于己方。“如军国民教育议案指定审查员,学部特派员竟未得一人参与,而学部人员之不平意气,竟发见于会场中,益惹起会长之反动力,卒致此案完全通过。是皆学部之所极端反对而各行省会员所极端主张者也。此议案表决之结果,学部人员无不大失所望,而对于会长遂起非常之恶感。”(注:《论中央教育会之前途》,1911年8月23日《申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