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揭秘民国时期首届“高考
“民国产婆”赵凤昌 南
彻底改变两百年官定习俗
假财神骗倒民国政要一大
民国时陈济棠割据下广东
民国时期成都清晰老照片
清末肃亲王善耆与川岛浪
民国期间宋子文在银行界
那些民国教授与女大学生
民国第一家庭悲欢离合多
最新热门    
 
清末民国时期 中华民族 观念认同性质论

时间:2007-3-9 17:11:00  来源:不详
nation”的汉语新词,它在长期的使用中,可以说已经不言而喻地具有了各个成员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一般内容;(12)第四,用“国家”、“国民”等词来对译“nation”,也同样存在着明确的缺陷。其中,“国家”因与传统“族群”意识全不相干,且不具备“共同体”成员总合的基本含义,还不如“国民”。(13) 

的确,“国民”一词在表现“nation”的现代*含义方面,有明显的长处,因此在强调现代民族与传统民族的差异,凸显其现代*特征时,也可以将其译作“国民”。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对于现代民族的全体成员来说,“国民”的*身份仍只是其必要条件,而实非其充分条件。此外,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乃至血缘联系等与传统族群相“交叠”的那一部分内容,既其共同的“文化”身份,也相当的重要,而“国民”一词在传达这一方面内涵时,就显得远不如“民族”。因为该词实在太缺乏历史的纵深感和延续性的文化内涵了。比如,当我们说“法兰西”和“法国人”,与说“法国国民”时,感觉就很不一样。“国民”只是凸显*身份,并不能显示出一种文化的凝聚意义,带给人一种悠久感。同样,我们说“中华民族”、“中国人”,与说“中华民国国民”乃至“中国国民”时,感觉也是如此。尤其是“中华民国”建国的时间短,其“国民”身份就明显更不如“民族”身份来得厚重了,就其对所属群体的凝聚力而言,“民族”一词也自然要远远地大于“国民”一词。 

又比如,现在常说的“*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无疑是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分辨概念,若将其译为“*国民主义”和“文化国民主义”,就只能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前文所提到的乌泽声主张将“*民族主义”译为“国民主义”,实际仍以去掉“*”二字为前提。而且他同时也承认:“欲与‘国民’,文字亦不清晰”。(14)更重要的是,他在行文中实仍以“民族”一词的使用作为基础,并未放弃这一基本用法。 

这一点,还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民国初年时有一位叫光昇的人对于“民族”与“国民”关系的独特“处理”。从他刊登于进步党机关刊物《中华杂志》上的一篇代表作来看,光昇显然相当熟悉西方传统民族向现代民族转换的内涵,故他一方面认为“自罗马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