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光耀揭秘:李登辉“台
回忆1979年解放思想初期
《三字经》的核心思想为
毛新宇在广州筹建毛泽东
改革开放30年:三次思想
刘少奇经济思想与改革开
义和团运动的近代思想启
义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
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
清末财政思想的近代转型
最新热门    
 
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战略实施中的成与败

时间:2007-3-9 17:22:19  来源:不详
自从1840年西方洋炮轰开中国封闭的城门之后,泱泱中华帝国在对外界毫无了解、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迫开始同西方国家发生交往。人们说:弱国无外交。这是指无独立自主的外交。近代百余年时间里,在与西方各国交往中,西方人总是牵着中国统治者的鼻子走,后者不是委曲求全,就是虚与应付,很难看到独立与自主。连长期主持外交的李鸿章也为此发出感叹:“然所谓遇刚则柔,遇柔则刚,既无定见,复少恒心,……闻者能毋愧愤欲死?”[(1)]由此,有人认为近代中国虽有外交,却是“没有一定外交方针的外交”[(2)]。这似有些道理。外交方针既无定数,正确的外交政策,长远的外交战略更谈不上。但据笔者看来,这只说到了问题的表层:若深入进去便会发现,那时的中国政府,外交方针、政策、战略都是有的。此处拟着重讨论它的外交战略。外交方针和政策皆由外交战略决定,不管它们怎样变化、有无定数,都是为这个战略服务的。

近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和戎”或称和战。这是洋务派的外交思想,也是主持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提出和实施的外交战略。按他们的说法,和与战互为表里,“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备”,实际上“和”是主流,是本质。所谓“戎”即战备,是推行“和”的一种掩饰物,顶多是一种愿望。“和戎”,实际上就是维和——维持和局,这就是近代封建统治者推行的外交战略。

有人认为,“和战”仅是一种外交上的权宜之计、战术和手段。在谈到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时,有人称:李鸿章的和战论,“是一种权宜之计”,“表现为一种拖宕战术”,“是一种从长计议的手段”。[(3)]就是说是一种具体加以运用的外交策略,而不是外交战略。所谓“战略”,就是全局性的谋划。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即国家在外交领域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全局性的方针任务,而外交策略则是为实现外交战略任务而采取的手段。两者比较,战略表明全局和长远利益,策略反映局部和当前利益。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所力主的“必须和戎”,显然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要长期坚持的外交方针和倾其全力要实现的目标。李鸿章说过:“目前固须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固,亦不宜自我开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