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李光耀揭秘:李登辉“台
回忆1979年解放思想初期
《三字经》的核心思想为
毛新宇在广州筹建毛泽东
改革开放30年:三次思想
刘少奇经济思想与改革开
义和团运动的近代思想启
义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
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
清末财政思想的近代转型
最新热门    
 
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战略实施中的成与败

时间:2007-3-9 17:22:19  来源:不详
[(4)]“保和局”是他目前和将来长期要坚持的方针,而且他还将此视为全局性的决策,他曾批评不以和而坚持战的林则徐、僧格林沁等人破坏了全局。他说:“即究今事始末,林僧二公逞一时之愤,几毁全局,谋国者可不深长思耶?”[(5)]主战,几毁全局,维和,就是顾了全局。在李鸿章的心目中,通过“和戎”,在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经办洋务,增强国力,内可以镇压人民的反抗,外可以作一定程度的抗争,才能最终达到巩固和延长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在李鸿章等人看来,这就是他们要维护的国家最高利益。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和戎”是中国近代的外交战略。洋务派制订的这个外交战略虽在清政府中遭到一些人(所谓“主战派”)的非议、反对,乃至攻击,但由于投合了最高统治者(如慈禧)的需要,而最终成为那时外交的主流而得以贯彻和实施。

“和戎”外交战略的实施固然是出于统治者维护既得利益的需要,但确也是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对世界特别是资本主义列强的认识出发而制订出来的。当时的中国贫弱而落后,这一点洋务派的外交家们是认识得很清楚的。外交的目的,在于谋求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为达到目的,必讲求外交之道。外交之道的运用又必然以其实力为后盾。此时的强敌已拥有“无坚不摧”的新式枪炮和“瞬息千里”的快船战舰,而中国军队仅有弓矛小枪和帆篷舟楫。于是,“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中土”,而我“不得不受制于西人”。[(6)]在此情况下,中国怎能与数强敌争较呢?“战守无具,不能不以和,允为御侮长策。”[(7)]“和”,这就是李鸿章的答案。而且,要将“和”作为长久之策施行。其他洋务派人士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薛福成说:“中国武备未精,未可为孤注一掷。”[(8)]郭嵩焘更注意到战争的后果,他说:“国家用兵三十年,情见势拙。”[(9)]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以中国的国力和军力,要同拥有近代工业和军事技术装备的西方列强开战,不但战争的沉重负担难以承受,而且也是不可能取胜的。这是他们冷静估计形势的结果。因此,他们提出了维持和局的战略,并在实践中极力加以贯彻。

和戎,这种战略不仅对中国封建统治者有利,也为西方列强所能接受。从奕xīn@①、李鸿章、郭嵩焘到左宗棠、王韬等人差不多都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新特点,即他们不以夺取中国土地为目标,也无意推翻清王朝政权,他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