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2000年前中国人洁齿法:
最新热门    
 
早期中国驻外使馆的建立

时间:2007-3-9 17:25:31  来源:不详
量要是很少的,且真假难辨。奕䜣就认为报纸“未必尽属可信”,只能根据“推测”,“得其大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1册9页。)西方在清政府官吏眼中,仍是一个朦胧模糊的世界,甚至一些国家的地理位置也常常弄错。与此同时,“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显然这对清政府的对外交涉是极其不利的,有鉴于此,总理衙门“久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藉资筹计”,只是由于礼节问题,而“迟迟未敢渎请”。(《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39卷1页)这里的礼节问题,是指清朝一直坚持西方各国公使觐见,要按朝贡国的礼仪行三跪九叩礼。如果中国遣使西方,按照西方礼节行礼,西方各国自然会要求以同样的礼节觐见清帝。这是清统治者所不能答应的。

1865年11月9日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提出派使驻外“于中国大有益处”,(《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40卷20页)而总理衙门认为并“非急切能办之事”,(《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40卷10页)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礼节问题。这个问题成了清政府派人出使的最大障碍。

1866年赫德回欧洲休假,提出可以带同文馆学生随他前往英国游览,引起了总理衙门的兴趣,总理衙门选派斌椿及其子笔帖式广英带领同文馆学生随同前往,“令其沿途留心将该国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39卷1—2页)

赫德一行于1866年3月7日从北京出发,在欧洲呆了差不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