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2000年前中国人洁齿法:
最新热门    
 
早期中国驻外使馆的建立

时间:2007-3-9 17:25:31  来源:不详
1866年4月1日与《局外旁观论》一起奏呈,认为二者内容“大致相同”,而《新议略论》“措词更加激切”,虽然其中不免“恫吓挟制”,但“所陈内治外交,各种利弊,反复申明,不无谈言微中”。同日上谕,认为其中遣使驻外,“系应办之事,命曾国藩等督抚大臣就内治外交发表看法。(《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40卷10—13页)由此引起了有关遣使的第一次讨论。

据《筹办夷务始末》中的记载,有三人对此发表了看法:崇厚、刘坤一、马新贻。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同意遣使常驻外国,认为这是西洋通例,应“豫筹遣使之道,”并就礼节问题“先事酌定”。(《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40卷41卷28页)刘坤一和马新贻都表示反对。任江西巡抚的刘坤一认为这是“以柱石重臣,弃之绝域,令得挟以为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40卷41卷44页)浙江巡抚马新贻认为,外国人很可能借此机会,“入朝秉政”,“而与我使臣以秉政之虚名”。(《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40卷45卷46页)赞成与反对的比例是一比二,反对者明显占优势,另外一些人虽然有奏折,但根本就没谈到这个问题,其他一些人则索性没止奏折。这说明虽然总理衙门认为遣使驻外已很有必要,但地方大吏对此却不太重视,或根本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从刘坤一、马新贻奏折来看,他们对常驻使节这一国际惯例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其反对意见也是站不住脚的。

1867年,离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的修约期只差一年,依照前次的经验,英国必定借此机会,提出进一步的侵略要求。10月12日,总理衙门奏请饬下各将军督抚就内政外交各抒己见。朝廷很重视这场讨论,要求“务于十一月(阴历)内奏到,毋稍延缓。”并在上谕后面附有总理衙门信函,将遣使问题也列入讨论范围。信中关于“议遣使”一项写道,遣使驻扎,西洋皆然。中国虽以“各国至中华,通商传教,有事可办,故当遣使;使我中国并无赴外国应办之事,无必遣使”,拒绝了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