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2000年前中国人洁齿法:
最新热门    
 
早期中国驻外使馆的建立

时间:2007-3-9 17:25:31  来源:不详

综观三次派人前往西方的活动,其动机各不相同:游历为修约作准备、道歉。前两次是有意为之,后一次是不得已而为之。前两次虽有局限,但为以后清政府派遣常驻使节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增强了清政府派遣常驻使节的信心。同时也给同文馆的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这些人后来大都在使馆中比较称职地担负起了翻译工作。(在这三次派人出洋中,共有八名同文馆学生随同出洋,其中五人后来担任使团的翻译,并有两人(张德蠡、庆常)担任过公使,一人(联芳)担任过外务部侍郎。(《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37—40页))

派人出洋也大大拓宽了外交视野。林则徐是“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册21页。)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注意了解外情,开一代风气之先。后来魏源在他《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了《海国图志》,徐继畬也编了《瀛环志略》出现了一批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人们可以从中大致窥视到另一文明体系的存在。但由于都是第二手资料,所以局限性也很明显。从六十年代开始出洋考察,游历及出使的人员,虽然还是以《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作为他们了解西方的启蒙读物,但已担负起了印证、扩展和深化这些知识的历史使命,“于海外情形,亦已窥其要领”。(《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1卷20页。)这无疑有助于外交视野的开阔,增加对外国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这种对西方进一步的了解也显出了它自己的局限性: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谈不上深入的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派遣常驻使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