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美国《生活》杂志:内战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最新热门    
 
美国中国近代史观的展现及其他

时间:2007-3-9 17:25:54  来源:不详
相当系统的批评。然而,柯文最终还是无法回避“冲击—回应”框架的制约。事实上,就历史的基本趋势而言,西方挑战与中国回应,仍然是理解中国近代史不容忽视的基本线索。或许这就是美国早期中国近代史家的贡献。

(二)“传统—近代”模式

50年代开创的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进入60年代即跃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其标志便是,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研究和现代化理论的酝酿,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新课题;“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3]从特性上看,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理论,它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学、历史学和人类文化学等众多学科。概言之,现代化理论就是运用上述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综合探讨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理论,重点是探讨非西方后进国家实现过渡的具体历史过程。[4]因此,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既是现代化理论本身使然,同时又是检验、发展现代化理论的重要途径。

对于美国中国近代史家而言,源于欧洲而在美国得以长足发展的现代化理论的影响是深刻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中国近代史论著给人的感觉就是力图构建一种新的理论或模式。但代表性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模式如果仔细推敲,仍更多地是史家出于对现实的感应。相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